初心表于纸上,温暖藏于字间。
从1 9 5 0 年立春后的第三个清晨,到2 0 2 0 年第2 1个记者节后的第一天,我们相守、相知了2 万多个日日夜夜。回眸七十载,变化的是追逐时代的步伐,不变的是“服务职工,讴歌劳动”的底色。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重任在肩头。
1 9 5 0 年2 月7 日,陕西工人报的前身西北工人报创刊(1 9 5 6 年,改名陕西工人报)。弘扬延安时期的劳模精神,助力新中国建设是时代使命。第一代陕工报人走进工厂、车间,报道了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赵占魁、纺织战线的一面旗帜赵梦桃、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个人徐永基等3 0 0 0 余名先进个人。其中4 0 0 余名“走在时代前列”的佼佼者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个人等称号。为加速“一五计划”“二五计划”的实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报人的智慧和力量。
1 9 6 0 年,辉煌了十年的陕西工人报停刊。直到1 9 8 2 年,我们终于迎来了机遇和新生。
唱着春天的故事,为劳动者鼓与呼。
第二代陕工报人秉承时任陕西省委书记张方海的复刊寄语,坚持真实性、群众性、思想性、指导性的报道方针,倾心把报纸办成工人阶级的鼓舞者、喉舌、顾问和俱乐部。
改革初期,我们聚焦制度维权。最有影响的是1 9 8 8 年,我们率先报道了陕西省政府和省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让陕西协商解决涉及职工利益问题的有效方式成为制度,得到中共中央的肯定。这一创举随后在全国范围推广。
上个世纪9 0 年代,国企改革拉开序幕。“倾听声音、关注需求、捍卫权益”出现在报头显著位置,让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感受到“有困难,找工会”的温暖。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因工人而生,为职工而办的陕西工人报不忘“维权”职责。我们不仅关注“张海超开胸验肺”“播音员梅晓莉被非法拘留,当场喝农药而死”“法院院长铐捆无辜职工”等极端事件,还挖掘报道多条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维权调查新闻,撰写数条涉及职工权益的内参,被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在改革大潮中,“读懂中国”的《北国周末》专刊试水,华君武题写的《玫瑰园》专栏叫响全国,记者杨令青采写的《耐人寻味的椅子》荣获中国新闻奖,反思历史的纪实小说《青木川》让原副刊编辑叶广芩名声大噪……伴随着鲜花和掌声,报纸的发行量和影响力一路走高。
奋进新时代,拥抱全媒体。
新一代陕工报人不忘“忠诚党的事业,竭诚服务职工”的使命,始终站在职工中间,关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礼赞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补燃续航”。
这十年,讴歌匠心。我们率先挖掘报道了“炸药堆里雕刻火药”的时代楷模徐立平。
这十年,担当作为。我们倾心助力陕西纺织工人、林业工人等产业工人提升待遇。
这十年,服务大局。我们倡议举办了1 3 家工人报刊参加的“全国工会媒体丝路行”。
……
执子之手,与子同行。
当下,我们从未忘记为什么出发,从未离开劳动者视野。梦不休,行不止。所以,我们说,劳动创造财富,讴歌劳动者;我们说,之乎者也固然好,通俗易懂是坚守;我们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勇做船头瞭望者。
2 0 2 0 年1 1 月9 日,迎着第一缕晨曦,推开报社新大门,西出玉祥门1 0 5 0 步,来到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回首长安,激情澎湃。仰望苍穹,使命在肩。让我们携起手来,蓄力再出发……
本报编辑部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