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建宏
《卤阳湖畔》是我的第二本散文集,书中主要收录了四部分内容。其中包括截至2024年5月底前,未被《漫泉咏叹》收录的随笔、游记、访谈和杂论等,重点是2017年以后撰写的文章。2018年在陕煤思创学院参加为期三个月的高管培训班期间收获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悟;为澄合矿业公司工会创办的文学期刊《盗火者》撰写的卷首语和自己在此刊上发表过的散文作品;十多年前,在《渭南晚报》“寻觅被遗忘的小村落”栏目中发表的走访渭北农村一带部分小村落所撰写的十余篇文章。
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内卷”作为网络用语,已经成为反映大多数人真实生活状态的时髦说法。大家都在紧张地忙碌着,为生存、为能过上体面生活而努力地打拼着。处在这样的时代,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每个人的人生仅仅有一程,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骨感的现实面前低下仰着的头,寻思着如何把有限的人生投入到最有用、最能直接创造价值的地方。客观地讲,写文章是一件很辛苦的差事。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一般人都不会把精力投入到做这件事情上,更不会奢望靠它求得大富大贵。
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字一直是很神奇的一种存在。试想一下,倘若不是仓颉发明了文字和文字的承载,中华民族的历史仅仅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口授,怎么会有绵延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光耀世界呢?人类文明的传承也必定会因此大打折扣。我谈这个观点,并不是自负地认为我的文字就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但是,正如再浩大的工程都是由众多的单项工程所组成,再宏大悠久的历史都得借助诸如文字之类的媒介来传播。我没有奢望我的文字能扮演如此显赫的角色,但是在书写人类文明的过程中,能尽自己所能且正向地搭把劲、添份力也是升华生命价值的积极追求。
在工作之余,我比较钟情文字,对文字投入的心力也比较多。我非常清楚自己这样做,远不如把精力用在挣钱和追求更大的物质利益上,更符合社会的主流节奏。但是,这大概就是我的宿命,也是我作为“匹夫”的一点个人情愫。在我生命中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历史上曾出现过的许多情操高尚的士人一直都感染影响着我,他们有家国情怀,视金钱如粪土,特别是他们忧国忧民的赤胆忠心,所焕发出的无穷魅力,始终在潜移默化地校正着我前行的方向。我虽然无法像他们那样,生活得至真、至简、至纯、至理,一以贯之地站在民族大义或追逐梦想的高地,但是,竭尽全力去向他们学习闪光之处,顺着他们指引的方向去前进,努力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干点添砖加瓦的小事情,也不枉在人世间从容真切地走这么一遭。那么,在消费人生的过程中,始终怀着虔诚感恩的心,准确地定位自己,清醒地认识自己,认真对待每个平凡的日子,把自己能做会做的事情做好,也算是给生命递交了一份合格答卷。
《卤阳湖畔》这本集子正是在这种思绪的浸润下收集整理出版的我的又一本散文集。为什么要取名《卤阳湖畔》呢?因为我出生在卤阳湖的北岸,在那里度过了孩童和少年时代,那个阶段尽管生活得很艰苦,但它却对我以后的人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正向影响。每每想起这些,我的思想深处总会不由自主地涌出莫名的感动。我的前一本散文集取名《漫泉咏叹》,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也是因为家乡曾经有一条被叫作漫泉河的小河。《卤阳湖畔》恰好能与它形成姊妹篇,在我看来也算是天作之合,更是一位长期在外的游子对乡愁的深沉表达和对家乡的真诚回报。
在收集《卤阳湖畔》书稿初期的工作当中,我的同事李晓会女士帮助我做了大量具体且烦琐的工作,为出版这本集子打下了坚实基础。我的校友郭军平先生知晓此事后,忙前忙后地联系贾平凹先生,最终促成先生欣然挥毫为本书题写书名。老村先生和周养俊先生在我的恳请之下,也抽出宝贵时间为本书撰写序言,极力向读者推介。太白文艺出版社的汤阳编辑在得知这部书稿收集完成之后,就积极协调出版方面的有关事项,为这本书面世提供了多方面支持和帮助,同时,她担任本书的责任编辑,在审阅书稿、封面设计和把关出版等各个环节上都付出了辛勤劳动。在此,我一并向各位老师、编辑、同事及好友致以诚挚的谢意!(本报有删节)
责任编辑:陈沐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