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王朝失控。安史之乱,地方节度使割据;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地方势力崛起。位居黄河几字湾的河西地区,有两大家族,麟州杨家和府州折家,为了自保,也为了保护地方百姓,趁机组织起地方武装。他们的势力越来越大,力量越来越强,遭到周围同样是地方武装的忌惮而被攻击或北方其他民族的劫掠,在残酷的竞争中几乎同时选择了上山筑城,居险自守。几经选择,几经迁徙,杨家选择了窟野河畔的杨城山,折家选择了黄河西岸的留得人堡。
杨城山在四境险绝的山梁上,蜿蜒曲折数公里,山顶平缓,可建城郭,形似如意。古麟州城建于其上,胶土筑墙,片石垒屋,就地取材。山上有泉水有土地,吃喝无忧。山体高差大,绝壁与斜坡交织,道路崎岖,易守难攻。
杨业之父杨弘信,麟州土豪也,世代为豪门大族。他生逢五代乱世,散家财,招募乡勇,组建地方武装,自封为麟州刺史,上山筑城,召集四乡之民入城守之。
信有二子,重贵、重训,皆习文练武,弓马娴熟,善将兵。为结好北汉,信遣长子重贵入太原投北汉王刘崇,追随北汉世祖。刘崇赐其姓名为刘继业,成为刘崇的保卫指挥使,经多次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因为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百战百胜,得了一个绰号叫“杨无敌”。
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赵光义亲率大军征讨北汉,刘继元不敌宋军猛攻,献城投降,刘继业随北汉王刘继元投降北宋。宋太宗爱其勇,欲将重用之,命其恢复旧姓杨氏,取名单字“业”,加封左卫大将军。其后在宋辽征战中,杨业守代北,屡获大胜,威震三关。
其弟杨重训,留在父亲身边,协助处理军政杂务。弘信死,重训接任麟州刺史之职。至此,杨家将分为两支,晋北杨家和麟州杨家。晋北杨家追随北宋王朝,屡立战功,名满天下,敕封天波杨府;麟州杨家,戍守祖庭,落寞无闻,后代多弃武从文……至北宋初,麟州军政事务已由朝廷委派官员处理,杨氏家族彻底退出。
毗邻麟州杨氏之府州折氏家族,与其渊源甚深。同为本乡望族,共守西北边城,也曾刀兵相见,也曾嫁娶联姻。其中杨继业与折赛花七星庙招亲的故事,流传了上千年。民间故事中之杨继业者,杨业也。折赛花即杨门女将之折太君,杨业之妻,传为折德扆女折从阮之孙也。
民间故事传说,杨继业少年时练武习文喜好游猎,踏入孤山境内与同样武艺高强的折赛花相遇,二人因争一猎物大打出手。赛花退入七星庙,继业亦闯入庙内,皆丢弃兵器徒手相搏,因青春年少擦出火花……事毕抬头见七尊神像皆面带笑容,继业惊惧,赛花怒曰:“不许笑,尔等皆为吾子也。”神像止笑,二人牵手出庙门……
一女旺三代。而此后晋北杨家,英雄辈出,闯幽州,战金沙,破天门,征西番,平南蛮……“名贯东京,威震燕云”。杨家子孙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因为他们有一位扛硬的老祖母——折太君。
折太君,何许人也?出身名门府州折氏家族。东京城里一个厉害角色。帝赐龙头拐杖,可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想当年太宗派三路宋军攻辽,东路中路皆大败,损失惨重。西路军主帅潘美畏敌如虎,闻知东中路战败不敢再战,身处敌境,准备撤军。监军王侁用激将法逼迫副帅杨业率五百骑御敌(断后),身为主帅的潘美见其置死地而不顾,原本说好在陈家谷部署接应,等到杨业战败带着百余残兵退至陈家谷,早已不见宋军的影子,只好回头再战,全部战死,杨业被擒绝食三日而死。此事被折太君告到宋太宗面前,主帅潘美监军王侁等人均受削职处分。倘若是别的女人能扳倒潘美这样的前朝老臣吗?因为她身后的娘家人是威震西北的府州折氏。宋太宗在处理这个案子中格外小心,应怕寒了折杨两大家族的人心。
府州折氏属党项族,唐末时已是大家族,领地方节镇,长期建立私人武装,保一方平安。五代时期,天下大乱。折氏已经发展为拥兵一方的地方统治者,隶属河东郡。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父子在太原发迹,其子李存勖攻陷洛阳,灭后梁建立后唐,是为庄宗。唐庄宗封折从阮为永安军节度使,后其子折德扆继任之。后唐天佑七年府谷建县,在此之前折从阮父子为了抗辽,已将折家军迁驻黄河岸边的留得人堡筑城,“居险自守”。因此,府州城的历史已逾千年。
府州城位于黄河西岸,晋陕峡谷首端。东西皆深谷,南临黄河,形似靴状,仅西北有狭窄隘路通往北梁,地形险要。折氏选中在此筑城,就是看上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理条件。当年元昊率十万大军攻麟府,麟州城未攻克,转而攻府州,包围了府州城,折继闵率领府州军民誓死抵抗,七天七夜均未攻破。西夏军死伤惨重,被迫撤离。直到北宋亡,府州折氏一支东迁、一支南归。西夏军攻占麟府,府州折氏最后一任知州折可求城破被杀,从此折氏家族统治府州的历史宣告结束,折家军消失在历史烟云中。此后府州城虽多次遭受战争破坏,但未被弃置,屡毁屡建,一直沿用至今。现在老百姓叫它宋城,其实四周城垣属于明朝建筑。想来明朝只是修葺、扩建或重建吧。
噫吁嚱,奇哉!伟哉!麟州城,府州城,孕育了地方两大家族,“以武立家”,名将辈出,拱卫五代和宋的中原王朝,“控扼西北,朝廷赖之”。他们为汉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了盖世功勋。今天我们保护和维修这两座古老的城池,就是为了颂扬他们的英勇事迹,让其名垂青史、流芳千古!□赵振清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