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塔不但是西安的标志,还七次登上有国家名片之誉的中国邮票,以及邮资明信片和中国银行发行的金属纪念币。
下来重点说一下大雁塔登上中国邮票的记录,早在1984年9月24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中日青年友好联欢·1984》纪念邮票(J104)一套3枚,第一枚《一衣带水友好邻邦》的主图就是大雁塔和日本奈良市的唐招提寺。
日本奈良市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建造的,是日本佛教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唐代高僧鉴真(公元688-763年)第6次东渡日本后,于天平宝字三年(公元759年)开始建造。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就闻名世界,玄奘(公元602年-664年)比鉴真(公元688年-763年)要早近百年。
接着为了宣传中国古塔建筑艺术的辉煌成就,1994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了《中国古塔》特种邮票一套4枚,而第1枚即为西安大雁塔。这是大雁塔第三次登上邮票。
大雁塔,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塔,是玄奘法师从塔的诞生地古印度引入中国的,中国当时还没有“塔”的概念和文字。
2012年8月1日国家邮政部门发行《丝绸之路》特种邮票一套4枚,小型张1枚。其中第1枚,《千年帝京》的主图就是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和玄奘三藏院。关于这套邮票的发行,首先遇到丝绸之路起点之争,即长安说与洛阳说,一时成为焦点。于是国家邮票局有关领导、专家到西安召开了关于丝绸之路邮票设计发行及起点之说的座谈会,听取意见。而笔者作为陕西省集邮协会宣传委员会和集邮促进委员会的副主任参加会议,并成为这次会议的社会专家、学者的召集人,会上众位西安专家、集邮专家为此作了充分发言,提出“丝绸之路起点只能是西汉的长安,具有无可辩驳的唯一性”,并获得了国家邮票局有关领导、专家的认可。于是,后面到《丝绸之路》特种邮票发行时,才被誉为国家名片的邮票权威发行,确定了丝绸之路起点始于长安的定论。
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起点是西安还是洛阳,在史学界的争论中“西安起点说”一直占据传统地位。邮票的设计者对这起点之争,心中肯定也十分纠结,所以设计第1枚邮票定名为《千年帝京》,长安、洛阳作为西汉和东汉的京城,都超过千年。但其主导认识,还是主张占据传统地位的“西安起点说”。于是,把大雁塔设计在邮票中心位置,还在戳记上玩了点花样,在大雁塔中间左边设计了一竖长方印戳,文字标为“长安”,而给延伸至东的洛阳,仅有一圆点,也没有标地名。
另外,笔者还发现,邮票正式发行前的设计稿上,当时《千年帝京》上的丝绸之路路线图穿过大雁塔,西标的长安,东标的洛阳,在网上随处可见。而正式印刷发行时,则重新设计,取掉了洛阳两个字,仅留了圆点。长安两个字变成隶书的竖长方形戳记,大雁塔也稍向票面中间移动了一点,显得更高大雄伟。笔者当时还专门撰写了《丝绸之路起点的唯一性》一文,特意写出此点,用意不言而喻。
大雁塔第四次登上邮票是2016年9月4日国家邮政发行《玄奘》特种邮票一套2枚,小型张1枚。邮票第2枚《东归译经》,画面为玄奘回到中国,在长安大慈恩寺译经,画面背景右上角有大雁塔的图形。
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纪念邮票一套1枚发行时,其中论坛标识就是象征“一带一路”的一黄一蓝两条丝绸飘带将大雁塔包围起来,形成一个“S”球状。这是大雁塔第五次登上邮票。
2021年9月15日至9月27日在陕西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以十三朝古都西安为主中心,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运动会》纪念邮票1套2枚、小全张1枚,第2枚“赛艇”的背景上有大雁塔。而且,小全张的边纸上也有大雁塔。这是大雁塔第六次登上邮票。
除上面六次之外,2007年11月5日发行《中国古代书法——楷书》邮票,一套6枚,其中第4枚为书法家褚遂良题写《雁塔圣教序》石碑局部画面。邮票上虽然没有大雁塔图形,但此枚邮票上《雁塔圣教序》之名中有“雁塔”两字,也可视作大雁塔上了邮票。《雁塔圣教序》是初唐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两块碑石分别镶嵌在大雁塔底层南门门洞两侧。上碑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下碑为唐高宗李治撰文。
两次登上国家邮政局发行的邮资明信片。第一次是2000年发行的《大雁塔》普通邮资明信片,邮资图就是大雁塔。第二次是2013年4月26日发行的《人文陕西》专用邮资图明信片,邮资图由大雁塔、秦俑等组成。
再还有2016年4月8日在西安举办第17届全国集邮展览发行的《西安2016第17届中华全国集邮展览》邮资图明信片,明信片左下角印有大雁塔和兵马俑跪射俑图,邮资图为西安钟楼。
全国邮展期间,我还应邀为中国集邮总公司副总经理汪蒿先生《黑便士的奇幻穿越》出版座谈会邀请了西安的几位作家,我是以集邮专家和专业作家双重身份参加这次座谈会的,并作了主题发言。最重要的是我主编的《集邮年华》一书,还获得了2016西安第17届全国集邮展览文献类银奖。□朱文杰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