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渭水汤汤话“渭阳”
2025-02-24 09:41:04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郭发红

 

潼关三河口。

 

渭河古称渭水,源出甘肃省渭源县鸟鼠山,像一条宽大柔软的飘带,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最后系在了潼关的三河口之上。渭河这条飘带长818公里,其中陕西境内有512公里,飘带上绾结着关中4市(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渭南市)26个县(市、区),让三秦人疼爱有加。

《诗经·秦风·渭阳》有:“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古人认为这是秦康公送舅舅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回国并思念母亲的诗篇。后人以“渭阳”代指舅父,陕西关中人则直呼舅家为渭家,“渭爷、渭婆”之称不绝于耳。又,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说,周文王与姜太公相遇于“渭之阳”。如此这般,“渭阳”不仅有甥舅送别,还有君臣相遇,亲切而美好,伴着渭水源远流长。

依“水北为阳”论,渭河以北的某村、某乡或某县,均可称为“渭阳”。

长城之乡。渭水出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后,向东南方向流淌一阵,经陇西县城后偏南方向流去,而就在这转弯的北面,莽莽群山中,有一个乡名为渭阳。战国秦长城正从渭阳乡经过。有关部门给出了渭阳段长城的查勘成果大致是:渭阳乡渭阳村-渭阳乡三川村,长度1148米,走向为东南-西北。另据《陇西县志》记载,1936年10月8日,红军在渭阳乡本驮村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2016年10月,即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曹家岘战斗遗址纪念碑”于此地昂然耸立。日前,渭阳村口竖立一碑,上书:“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渭阳村”。

文风之地。甘谷古称“冀”,公元前688年,秦武公伐冀戎,置冀县,为中国县治肇始之地,有“华夏第一县”之称。甘肃天水市甘谷县原有渭阳乡,后改为渭阳镇,再后并入新兴镇。原渭阳乡(镇)治所设在颉家村。相传颉家村民是文祖仓颉的后代。《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成之日,上苍为之感动,“天雨粟,鬼夜啼”。处渭阳之地的甘谷县第六中学,有门联为:渭阳乃文风之地人文荟萃鸾翔凤集贵在尊师重傅;读书是头等好事德才兼备鲲鹏展翅当须勤学笃行。

陈仓虢镇渭阳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陈仓区虢镇李家崖一带迁来了一家老牌军工厂,官名“渭阳柴油机厂”。改革开放后,“渭阳”牌轻骑摩托车就出自该厂。在北方动力(原渭阳厂)社区,曾建有渭阳高中,并于全省兵工系统名噪一时。该厂子弟小学西分校,正是现在的陈仓区渭阳小学,对面是新建的渭阳幼儿园。虢镇一带与周秦渊源深厚。据《史记》及考古发现,虢镇是中国最古老的镇,这里曾是周文王弟虢仲的封地,公元前687年为秦武公所灭,遂设虢县。虢镇上有汧渭之会(今千河镇魏家崖村),乃秦文公四年(公元前762年)营建的都邑,秦居此49年;下有平阳,今阳平镇一带,秦宁公二年(公元前714年)迁都平阳,秦人居此37年。可以想象,假若秦康公送舅舅重耳到渭阳的话,虢镇当是最近之处。

岐山渭阳成景区。据《岐山县志》介绍,陕西岐山县在元代(1279-1386)共分为尚善、怀贤、崇德、栖凤4乡,其中栖凤乡(明代改叫阳遂乡)就有“渭阳里”。民国年间,全县设6区,改里为乡,其中第五区驻蔡家坡镇,所辖就有渭阳乡及其所属的18个村子。其实“阳遂”之称更早。《三国志·郭淮传》曾记载诸葛亮声东击西,但被郭淮察觉,终无功而返,这里“阳遂”即以“渭阳里”为中心的“渭阳乡”,今蔡家坡镇渭水之北。如今蔡家坡渭河段,有蔡家坡渭河健康运动公园,更有“岐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咸阳有多大,渭阳就有多大”。《史记·秦本纪》记载:“十二年,作为咸阳,筑翼阙,秦徙都之。”这是说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秦国将首都从栎阳(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一带)迁到了今渭城区窑店镇一带。《三辅黄图·卷之一·三辅沿革》对“咸阳”给出了阐释:“咸阳在九嵕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阳”。《史记索隐》对“咸阳”有类似解释:“咸训皆,其地在渭水之北,北阪之南,水北曰阳,山南亦曰阳,皆在二者之阳也。”可见咸阳本属渭阳。“渭阳古渡”后叫“咸阳古渡”,为秦中第一大渡,系关中八景之一。清人朱集义在《渭阳古渡》诗中写道:“长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芦花载满舟。江上太公何处去,烟波依旧汉时秋。”

高陵本属渭阳地。在今高陵区泾渭镇泾渭堡村陈家滩,可见自然奇观“泾渭分明”。从泾渭分明景点返回高陵区,旋即会被浓郁的“渭阳”所包围:横贯东西的渭阳大道,自南向北的渭阳一路-渭阳九路,还有高陵人俗称的三阳寺塔(昭慧塔)——处在泾阳、渭阳、咸阳之北也。千年风雨,几度地震,塔身依然完好。实际上汉阳陵横跨渭城、泾阳和高陵三县(区)。高陵境内大都是汉阳陵的陪葬墓。汉时曾在此设置阳陵邑,高陵一度属于阳陵邑辖区。阳陵邑位于高陵区泾渭街道的东北方,阳陵以东,北临泾水,南越渭河与长安相望。三国时期,撤销阳陵县(即渭阳县)时,其辖地部分并入高陵。

临潼渭阳有村史。临潼区北田街道有西渭阳村、东渭阳村。其中《西渭阳村史简编》由本村人韦基智(华清池原文史室主任)和蔺安兴(临潼民政干部)编著,于2013年10月分发至全村每户。西渭阳村文化墙对村史有介绍:西渭阳村和西来东去的渭水密切相关。十八世纪末人迹罕至,荒凉无遗,从本县和外地来“夹滩”“榆树林”的农民星星点点散落在这里垦荒谋生,演绎发展到现在的西渭阳村。西渭阳文化名人中提到了曾任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副总编辑蔺安稳同志,他1974年回乡探亲,率先报道了秦始皇兵马俑出土,引起中央多位领导高度重视。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渭阳楼及渭阳中学。临渭区交斜镇有渭阳村,该村还发现了一处8000平方米的汉代残留遗址。当然,渭南最有名的还属渭阳楼及渭阳中学。唐末诗人郑谷作有《渭阳楼闲望》:

千重二华见皇州,望尽凝岚即此楼。

细雨不藏秦树色,夕阳空照渭河流。

后车宁见前车覆,今日难忘昨日忧。

扰扰尘中犹未已,可能疏傅独能休。

诗人站在渭阳楼上眺望,向西可见京城长安。另据《临渭民俗调查研究》介绍,唐开元年间(713-741),临渭区花园乡望岗岭建有白云观,门联是“渭阳第一山;望岗双福地”。此处“渭阳第一山”当是站在渭阳楼上南望所怀吧。

斗转星移,薪火相传。渭阳楼由靖国军将领蒋朗亭囊赞,群众集资,复建于1924年成立的渭阳中学院内。渭阳楼为仿城楼高台建筑,坐北朝南,砖台座呈长方形,下辟南台券窑三孔,上置单檐歇山顶阁楼。于右任先生为渭阳中学题写校名,民主人士、时任校长李瘦枝先生为渭阳楼题写匾额。渭阳中学因处渭水之阳而得名,后更名为固市中学。1926年5月建立了渭北最早的共产党组织——中共渭阳中学支部,直属北方局领导。1928年渭华起义时,渭阳楼及渭阳中学成为中共渭北革命活动中心。

渭河末端的渭阳乡。大荔县官池镇,民国时(1912-1949)属渭阳乡。住所阳村——渭水之北沙苑之南,一座设有7个城门并建有炮台的高大城堡。城门上有对联:“渭水泱泱润黄土;阳光灿灿映金沙”。该村南依渭河与华阴市华西镇相望。据王凌琴《渭河边上的阳村古城》介绍,阳村街上店铺林立,村里每月都有古会,后来又设每月逢二、八日为集,古会加集市,阳村古镇成为附近村民的货物交易中心。由于城墙坚固,街道完整,人口众多,地理位置居中,因而大荔县沙苑以南的区乡政权,历来皆设立于此。解放前的渭阳乡政府,就设在阳村正街的“多公祠”里,县办高级小学设在老爷庙里。沙南地区的学子,都来渭阳古镇求学。1956年后,三门峡库区建立,阳村属于库区之一,部分村民西迁宁夏,其余人家皆向北迁移,分为3个村庄:东阳、西阳和北阳。有学者认为,《秦风·渭阳》如是送重耳回晋主政,然时局艰危,秦人必重兵护送至渭河之末,疑为此地也。至于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沙苑之战”,以及《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榷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中“李乐军到,会于渭阳”,当与此地相关,或距之不远。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