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黄米馍馍
2025-02-24 09:41:50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高志飞

  在陕北,黄米馍馍可不只是一道美食,它是岁月沉淀下来的生活滋味,更是陕北婆姨们手中传承的温暖技艺。

  制作黄米馍馍,可不是一顿随茶便饭,毫不夸张地说,那是一场精心筹备的仪式,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对传统的尊重与对生活的热爱。

  首先得精选硬黄米,这些黄米颗颗饱满,泛着金黄的光泽,如同陕北这片土地上的阳光一般耀眼。将硬黄米倒入大盆,加入足量的清水,让水没过黄米。这些黄米像是久旱逢甘霖的旅人,尽情地吮吸着水分,一夜过去,原本紧实的米粒变得圆润而富有弹性,仿佛积攒了一整晚的力量,准备开启一场奇妙的蜕变之旅。

  晨曦微露,婆姨们就把浸泡好的黄米捞起,沥干水分,端到庄里的石碾场。石碾在岁月的打磨下,泛着古朴的光泽,稳稳地伫立在那里,仿佛一位忠实的老友,静静等待着这场一年一度的合作。婆姨们将黄米均匀地铺在碾盘上,伴随着毛驴“哒、哒、哒”的脚步声,石碾“嘎吱嘎吱”缓缓转动起来,在碾盘与石碾之间黄米被反复碾压,逐渐破碎、细化,纷纷扬扬地落下,化作细腻的粉末。婆姨们手持笤帚,轻轻扫动,把粘连在一起的粉末分开,确保每一处都能被均匀碾压。这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十足的耐心与细心,因为这是黄米馍馍口感细腻与否的关键一步。

  黄米面制好后,要用细密的箩一遍又一遍地过滤,去除可能残留的杂质,此时的黄米面愈发柔细,如同初生婴儿的肌肤。在烧热的大铁锅里倒入黄米面,小火慢炒,婆姨们手持锅铲不停地翻动,生怕火候大了。随着温度的升高,黄米面的清香逐渐弥漫,一种来自大地深处的香气钻进鼻腔,让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气。

  炒好的面趁热加水,这可是个考验手上功夫的活儿。婆姨们挽起袖子,双手探入面盆,熟练地将水与面搅拌在一起,揉、搓、按、压,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揉好的面团放入盆中,置在热乎乎的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宛如襁褓中的婴儿,即将在温暖中孕育成长。

  终于,面团发好了,体积膨胀了一倍有余,表面布满了细密的气孔,像蜂窝一样。婆姨们满心欢喜地揭开棉被,将面团搬到案板上轻轻揉搓,排出里面的空气。随后,把面团分成大小均匀的剂子,双手快速地搓圆、压扁,再揉成一个个圆鼓鼓的馍馍坯子。此时,篦帘早已被孩子们擦拭得干干净净,只等着将馍馍坯子整齐排列好上锅蒸。

  随着锅盖盖紧,灶坑里的火熊熊燃烧,好似一场盛大的庆典拉开帷幕。不多时,锅边热气四溢,黄米馍馍的香气也溢出,那是一种混合着谷物醇香、发酵后的酸甜以及蒸煮后热气腾腾的独特味道,顺着门缝、窗棂飘散出去,弥漫在整个院子。“揭锅了!”伴随着一声欢快的吆喝,锅盖揭开,一大锅蒸开花的黄馍馍映入眼帘,饱满圆润,仿若冬日里绽放的一朵朵金黄腊梅,娇艳动人。咬一口,软糯香甜瞬间在舌尖散开,口感丰富而有层次,先是黄米面的醇厚,接着是发酵后的微酸,而后化作一丝甘甜,在口腔内久久回荡。

  黄米馍馍,黄土地上最香的馍馍,承载着陕北婆姨们的勤劳与智慧,带着黄土地的深情,从古老的岁月一路走来,一路飘香。

  在过去,它是年关时阖家团圆的必备美味,热热闹闹地摆满一炕桌,一家人围坐,欢声笑语伴随着馍馍的软糯香甜,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填满了生活的缝隙。如今,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陕北的村落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可黄米馍馍的香气从未消散。在远方的来客品尝到地道的陕北风味啧啧称赞中,黄土地的文化也随之远扬。在游子的行囊里,它是慰藉乡愁的暖心之物,无论走得多远,身处何方,咬上一口,熟悉的味道便能瞬间将人拉回那片沟壑纵横的黄土地,忆起窑洞的温暖、家人的笑颜。

  它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温暖着一代又一代陕北人的心房,成为黄土地永恒的味觉印记。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