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峰
澄城,渭北古城,以县城有“澄泉”而得名。
澄城有名胜,曰“乐楼”,俗名“城隍庙”。据史料介绍,自唐而建,宋元丰年间(1078-1085),又经县民饬正殿、建廊庑,对城隍庙进行了扩建。元初,庙庑焚毁,仅存正殿,后重修城隍庙。明初,建新城隍庙于城内东南隅。嘉靖二十七年(1548),复迁庙于故处,并对旧庙进行扩建,面积倍增于旧。
唐宋至明清,全国各地城镇修建城隍庙态度都很积极,而且不惜花费,选自佳地,建设得堂皇富丽、美轮美奂,即使县邑级别的澄城城隍庙也是如此。
“接缘原而俯碧润”,说明澄城城隍庙曾地势形胜,依土原而临水。不过后来此水干涸,据资料介绍,清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吴定深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地舆之理,在县城西郊低洼处凿池蓄水,恢复了城隍庙周边环境原貌,形成人工“小西湖”,一时成为县城中风景绝美之地。何以见得?当时有诗人路世龙写有《小西湖咏》,歌吟胜景,其中有诗句云:
曲堤虹桥折折见,回廊桃柳拂人面。
三春桃柳报芳菲,柳暗桃明花似霰。
——1991年版《澄城县志·艺文志》
三春时节,曲堤虹桥,绿柳桃红,如镜水波与三楼并峙的澄城城隍庙相映成趣,氤氲着灵秀之气,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也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明清之前,澄城城隍庙供奉的是何神祇未有记载,而明末清初,据说供奉的是该县安里镇高槐人惠丞哲,后更名为张凤仪。此人史书虽未有记载,但有流传至今的民间故事,说明末清初,社会纷乱不已,惠丞哲跟随家人流亡山西,途中父母为匪所杀,被清户部员外郎张崇贤所救,收为义子,更名为张凤仪。后因勤苦读书,科举得中,被授为国史馆编修。东南海战起,张凤仪参加平寇有功,擢升文华殿学士,兼礼部侍郎。然而,他始终不忘故里之情,肃杀澄城一带的横行恶霸,除暴安良、公正清廉、造福乡里,百姓称颂,故供奉城隍庙。
城隍作为城市居民所信仰的神祇,其庙宇建筑都十分讲究。一般来说,广延能工巧匠,选取风水团聚之地,精心设计施工,代表了当时建筑艺术的较高水平。澄城城隍庙就是这样,拾级而上,可见其建筑精巧而秀美,颇有特色。
主楼为建筑主体,挺拔而起,重檐三滴水歇山顶,其巧妙之处在于用32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10根通天柱——喻示城隍神祇的至高地位,可通天庭,而顶部为八卦藻井,饰“火焰宝珠”图案。据《周易·系辞下》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其作用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而“火焰宝珠”图案,可以追溯到佛学初盛的北魏时期,象征着祥光普照大地——仅仅主楼顶部之八卦藻井与“火焰宝珠”之图案,标识出我国以儒道释为核心的文化特色。
主楼分为上下两层,第二层建有空中回廊,以供登楼远眺。东西两侧均为十字歇山顶方形楼,各用14根柱子架梁叠木建成,突出我国古代以“礼”为核心的建筑文化体系,有其独特风貌。
关中东部,各个县城均建有城隍庙。例如,三原、韩城等县市,尤以武功县为胜,入全国四大城隍庙之列,至今保存完好,其建制规模更为宏伟。澄城城隍庙的不同之处,则是更强调城隍庙不仅是信仰的庄重场所,也是老百姓娱乐活动之地。
在某种意义上说,澄城城隍庙不仅是演奏道乐的楼台,同时也肩负着传播古代主流文化思想,即儒家学说的重大责任,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
其一,通过官学进行教化。即以澄城为例,在宋代就设有“县学”,亦称“儒学”,属县办官学,是生员读书习文的场所;清代则有“义学”,这是清政府倡导,民间自为筹划,建塾延师,为无资就读的贫寒学童设立的学馆(《澄城县志·文物志·教育志》1991年)。这几种办学的形式,均以官方出面或者提倡为主,是正面的主流教化形式。
其二,兴办私塾与书院。私塾教育,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代,孔夫子是私塾教育的创办者,《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而“秦汉大一统而私学灭”(李东君《中国私学小史》),唐宋时期,私学又起,明清则私学大兴,而澄城据明嘉靖《澄城县志》记载,“宋时澄城乡村已有私塾”,此后绵延。唐宋时期,我国出现书院,南宋硕儒朱熹所讲学的江西庐山脚下的“白鹿洞书院”久负盛名,明清陕西有著名的关中书院,而澄城在清代则有水东书院、玉泉书院、壶前书院等,后来笔者曾有前去考察,遗址犹存。
其三,通过社会日常礼仪活动进行。诸如迎送、节日、嫁娶、丧葬等,而每年在固定时日祭祀被封为城隍的神祇,便是其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社会礼仪活动,这种礼仪活动具有直观性与广泛的参与性,以期潜移默化,教化群众。
由于古代一般民众少有机会接受正规学校教育,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雅俗共赏的音乐和戏曲达到教化目的,俗称“高台教化”,即通过蕴含其中的倡扬社会主导思想的文学艺术形式来传播。
澄城城隍庙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独特的表现形态,不但见证了古代精美的建筑艺术,还从侧面生动地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为我们解读中国文化特质及其演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