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安吴青训班抗战烽火的文艺之光
2025-10-27 09:09:09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字体:【 】     分享到:

吴李兵

安吴青训班的演出场所——迎祥宫戏楼。

安吴青训班学员的化装表演。

2025年,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望安吴堡那片热土。1937年至1940年间,安吴青训班培养了上万名抗日青年干部,其中涌现出一批影响中国文艺发展的杰出艺术家。他们以音符、文字、影像记录民族苦难,讴歌英雄壮举,其作品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艺术光芒。

革命文艺的摇篮

安吴青训班的艺术连被誉为中国现代革命文艺的摇篮。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走出了音乐家王莘、刘炽、葛炎,作家寒风、杜鹏程、华山、李建彤、王汶石、李南力、戈壁舟,表演艺术家胡朋,导演吴雪,诗人胡征等。他们在青训班时期就开始了创作实践,每周在迎祥宫戏楼演出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活捉鬼子》等,奠定了他们艺术生涯的基础。

青训班的文艺教育不仅注重技艺培养,更强调文艺与革命实践的结合。学员们白天学习政治理论、军事技能,晚上排练戏剧、创作歌曲,用文艺形式宣传抗日救亡思想。这种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文艺基因,使他们的作品始终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

音符中的抗战史诗

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安吴青训班的音乐家用旋律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抗争史诗。王莘1950年9月途经天安门广场时,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少先队员敲着军鼓、唱着歌行进,深受感动,创作出传世之作《歌唱祖国》。这首被誉为“第二国歌”的经典之作,其激昂奋进的旋律传承自青训班时期的《大刀进行曲》。刘炽为电影《英雄儿女》创作的主题曲《英雄赞歌》慷慨激昂,他谱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清新动人,展现了革命文艺的多样风貌。葛炎为《南征北战》和《渡江侦察记》两部经典战争影片创作的配乐震撼人心。刘烽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唱出军民鱼水情,沙洪作词、王久鸣作曲的《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至今仍被传唱。

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是时代的产物,更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刘炽的《我的祖国》以抒情笔触描绘祖国山河,其旋律中流淌的正是他在抗战时期积累的对土地与人民的深情。葛炎的电影配乐将革命英雄主义与音乐艺术完美结合,成为中国电影音乐的典范之作。

文学中的烽火记忆

在文学领域,安吴青训班作家群以笔为枪,构建了中国抗战文学的宏伟景观。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再现延安保卫战的悲壮历程,成为中国革命历史小说的典范。华山的《鸡毛信》展现抗日小英雄的机智勇敢,先出版小人书,后拍成电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李建彤的《刘志丹》记录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历程,填补了革命历史叙事的重要空白。寒风的《淮海大战》《上党之战》《战将陈赓》展现人民军队的英勇善战。胡征的代表作《七月的战争》和《大进军》则以诗歌形式记录解放战争的壮阔画面。

这些作品虽题材各异,但都扎根于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例如,《鸡毛信》的创作源于华山在敌后根据地的采访经历,小说中少年英雄海娃的形象,正是千千万万抗日儿童的缩影。杜鹏程在创作《保卫延安》时,不仅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还走访了当年参战的老兵,使作品兼具史诗气魄与细节真实。

光影中的革命烽火

电影成为安吴青训班艺术家传播抗战精神的重要载体。曹欣参与创作的《上甘岭》《打击侵略者》成为革命军事题材经典。葛炎编剧的音乐电影《阿诗玛》在国际获奖,证明革命文艺同样具备高超艺术水准。胡朋在《烈火中永生》《南征北战》《智取华山》中塑造的革命母亲形象深入人心。吴雪执笔、导演和主演的《抓壮丁》讽刺喜剧极富艺术特色,欧阳山尊的《日出》、张建珍的新闻纪录片、史超编剧的《大决战》等作品,用影像记录历史,成为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

这些电影作品不仅在当时激励了无数观众,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例如,《上甘岭》中志愿军战士在坑道中坚持战斗的场景,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阿诗玛》则通过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传递了对自由与爱情的追求。胡朋塑造的革命母亲形象,成为坚韧与牺牲精神的象征。

薪火相传的文艺精神

安吴青训班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为中国文艺积累了宝贵经验。

文艺为人民服务——无论是群众歌曲、儿童文学还是电影表演,都着眼于普通民众的审美需求。例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采用陕北民歌风格,易于传唱;《鸡毛信》以通俗语言讲述故事,深受少年儿童喜爱。

多样化艺术表达——从小说到电影音乐,从传记到戏曲改革,丰富了革命文艺的表现力。如葛炎既创作了气势恢宏的战争电影音乐,也谱写了抒情优美的《阿诗玛》;刘炽既能创作《英雄赞歌》这样雄壮的革命歌曲,也能谱写《让我们荡起双桨》这样清新的儿童歌曲。

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作品扎根中国现实,反映时代本质,因而具有持久生命力。《保卫延安》《淮海大战》等作品的成功,正是源于对历史真实的深刻把握。

革命思想艺术化——作品不是简单宣传,而是将抗战精神融入艺术形象,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我的祖国》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歌词,自然唤起听众的爱国情感。

永不熄灭的文艺烽火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今天,《英雄赞歌》《保卫延安》《烈火中永生》等作品仍能唤起民族记忆。近年来,《觉醒年代》《长津湖》等作品的成功,证明革命历史题材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安吴青训班的文艺火种,历经80年风雨,仍在中华大地上燃烧。这些作品超越时空,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文艺的烽火永不熄灭,精神的光芒永远闪耀——这是对抗战胜利最好的纪念,也是对安吴青训班艺术家们最高的致敬。他们的作品不仅记录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奋斗历程,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份文艺精神将继续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安吴青训班学生歌咏的姿态。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