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2651)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史海·观察 西安建筑的唐诗印记
2025-10-27 09:09:57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字体:【 】     分享到:

  王雄文

  兴庆宫沉香亭

  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灵魂,一些代表性的建筑更是一个城市的象征。西安是千年古都,历史遗存下来的建筑如璀璨明珠,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都写下了大量的诗篇为之赞叹,为西安建筑留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更增添了迷人的魅力。

  西安在唐代称为长安,长安的建筑巍峨壮观,城市面积84平方公里,人口100多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壮丽的城市。城的平面为方形,城北的宫殿为中心建筑,宫城、皇城、郭城等渐次展开。城内有11条南北大街,14条东西大街,共有108坊。整座城市东西对称,街道宽敞,排列整齐,唐朝诗人白居易曾这样描绘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从这些美丽的诗句中就可以看出长安城的规划布局和建筑特色。

  长安城外东北角的大明宫,是中国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可谓盛唐的象征。其中,含元殿的设计构思奇伟,坐落在15米高的墩台上,台基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殿阔11间。殿的两侧高台向外突出,建有翔鸾、栖凤两阁,并用飞廊与正殿连接。因地基比大殿略高,加上硕大的斗拱支撑和阁楼的屋檐外展,形成鼓风欲翔的态势。唐代诗人李华作诗:“左翔鸾而右栖凤,两阕飞翘而为翼。”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大明宫“鸾凤阁”的磅礴气势。

  含元殿以红色为基础,白墙青瓦,琉璃屋脊。整座建筑建于墩台上,加上所处地势较高,总高达到40多米,因而从丹凤门仰望大明宫,犹如站在云霄之中。唐朝诗人王良士诗云:“抗殿疏龙首,高高接上玄。节当南至日,星是北辰天。”雄伟壮阔的宫殿建在龙首原上,高得就像要连接天空、接近北极星一样。唐代诗人王维也有诗吟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将大明宫早朝时宏伟庄严的华贵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反映出大唐的鼎盛气象。

  丹凤门为大明宫的正南门,为五门道,是中国都城城门建制的最高规格,是唐朝的国家象征,被誉为“盛唐第一门”,也是唐代举行各种活动、仪式的重要场所。唐代诗人张祜曾写下这样的诗篇:“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白日明。”生动地描绘了文武百官上朝列队的场面,点明天下大同、共庆太平的盛况。2010年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落成,丹凤门成为遗址保护示范工程,造型宏伟古朴,端庄大气,再现了盛唐景象。

  屹立于城南的大雁塔,又称慈恩寺塔,建于公元652年,距今已有1370多年。这座高64米的砖塔,相当于现在的20层楼高,在千年前的唐代可谓“摩天大楼”。其造型之精美、气势之雄伟,为历代诗人所咏叹。唐朝诗人岑参曾赞道:“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道出了大雁塔的雄伟、高峻与挺拔。杜甫的诗,更是令人惊叹:“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形容大雁塔似乎比天还高,好像北斗七星就在窗口,连银河奔泻呼啸的声音都能听见。

  唐时,大雁塔的文化活动相当多,“雁塔题名”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科举中榜后,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雁塔登高”,留诗题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考中进士后,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

  兴庆宫是唐代最知名的宫殿之一,以水景园林著称。这里有龙池,水光潋滟,杨柳依依,舟行碧波,风景如画。唐代诗人韦元旦曾写诗赞曰:“沧池漭沆帝城边,殊胜昆明凿汉年。夹岸旌旗疏辇道,中流箫鼓振楼船。”兴庆宫里有一座沉香亭,为双层重檐四角攒尖顶结构,主体采用名贵沉香木建造,红檐碧瓦,极具盛唐风格。沉香亭建于唐开元二年(714年),为唐玄宗李隆基为杨贵妃所建,是两人当年游乐宴饮、观赏牡丹的地方。在这里,李白写下了“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等著名诗篇。

  今天我们看到的沉香亭是1958年依据唐代史料在原址复建而成,现为兴庆宫公园的核心景观。在沉香亭的旁边有一座彩云楼是1987年修建的,楼下有一座雪花石雕琢的“李白醉卧长安”雕像,线条粗犷大气,形态自然,生动再现了李白醉后的神态。基座上刻有杜甫所作的《饮中八仙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建筑与诗结合得如此完美,充满了浓郁的文化韵味,给人以无限遐思。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2651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250004  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