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很多农村娃在上高中前就已经退出竞争了。”温总理最近提到的重点高校农村生源比例下降的话题最近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但江苏扬州的王雄告诉记者,农村娃不是从进入大学时才开始减少的。
2008年11月~12月,《中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课题组对全国6个城市的8所重点中学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而得出上述结论的。
农村娃在重点高中的真实位置
王雄他们所做的调查采用了目前社会上较为认可的社会阶层分层方式,把人群分为10层,即国家与社会管理者、经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人员、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和城乡无业、失业或半失业者。
调查显示,在我国城市重点高中,来自个体工商户家庭的学生最多,达19.71%,其次是产业工人(16.65%)与专业技术人员(13.86%);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中等,为6.66%,比例最低的是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分别是2.07%、5.22%。
来自农村的学生比例并不很低,为8.28%,在10个社会阶层中排名第六。“初看这个数字并不觉得农村学生少”,王雄说,但是,如果我们把不同社会阶层的子女在重点高中的比例与该阶层在社会总体中的比例进行比较,教育的不公平状况一下子就会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当代社会变革中受益最大的新兴经济阶层,迅速地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王雄说。
看似所占比例并不少的农民阶层,通过这样简单的计算后成了负差距最为明显的阶层。30年里农村娃上重点高中的数量从较少到很少
农村孩子在重点高中人数较少的现象并不是近两年才出现的。课题组还对江苏省某一重点高中30年的学生档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来自农村学生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纵观30年,政府、企业、专业人员三类人员的子女在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方面从优势阶层(三类人员家庭孩子在重点高中中合计比例为44.7%),逐渐转变为强势阶层(三类人员家庭孩子在重点高中中合计比例为77.6%),而农民连同工人和打工者家庭则成为名副其实的 “弱势群体”(三类人员家庭孩子在重点高中中合计比例从30年前的42.4%下降为5.9%)。
择校生比例的增加挤占了农村学生的机会
学生进入重点高中共有三条途径:
首先是“名额分配”,也就是学生由初中学校推荐,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大概有20%~30%;其次是通过中考,大概有50%。“另外20%~30%,有些地方甚至高达50%的学生是通过择校进入重点高中的”,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说。
择校的背后是钱、权与教育机会的交易。
择校生所占比例加大,必然挤占其他途径进入的比例,无权无势的农村孩子无疑成了被挤占的对象。
与大中城市重点中学相比,县城的重点中学应该是聚集农村孩子最多的地方,但是王雄他们所做的调查显示,即使在县城重点高中里,农村孩子的比例也仅为11.9%。
“择校费3万,住宿费一年大约1万,”东北某重点高中的姚老师算着账,不算生活费,一入学就得4万,“所以,不少农村家庭,只要有孩子上了高中就开始借债,一直借到孩子大学毕业。”
钱和权并不是挡在农村娃面前惟一的门槛。
担心上了高中也考不上大学
许多农村孩子主动放弃机会
来自河北农村的小伙子小章,如今在北京一个美发厅做小工,4年前他考上了当地一所不错的高中,但是最终没去上:“学校里只教对高考有用的东西,如果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我既不会种地也没有什么手艺,怎么养活自己?还不如早点儿出来打工。”
小章介绍说,在村里他就算上学时间比较长的了,不少孩子没上完初中就辍学了,“在农村,上了高中而考不上大学的人就像废物,什么活也不会干。”
自从决定不上高中了,小章把所有的课本都扔了。现在他正利用业余时间学电脑,“我有点儿后悔了,不如早点儿出来,能早一点儿学些有用的东西。”不到20岁的小章脸上写满了无奈。(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