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很新颖,节目很精彩,就是没看够”“时间太短了,意犹未尽”……随着2025西安中秋月宴专场活动圆满结束,类似的反响在社交媒体上不绝于耳。这些略带“抱怨”的赞许,不仅仅是对一场活动的评价,更是对西安“唐诗之都”建设成果的独特认可与生动诠释。
与此同时,西安的街头巷尾早已被唐诗浸润:大唐不夜城,唐诗灯串如星河垂落,让游客在灯火摇曳间与李白的“长风破浪”撞个满怀,同杜甫的“春夜喜雨”温柔相遇;大唐芙蓉园里,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用全息投影将“春江潮水连海平”“长安一片月”等诗中意境化为流动画面,让观众从“看诗意”升级为“享诗意”;唐诗主题观光车上,满满的唐诗元素精心装饰,打造出“唐诗可观可感、文化随车流动”的独特意境……西安正用当代语言解构盛唐气象,让唐诗从书本走向街巷,从历史走进生活,成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当代文化体验。
西安建设“唐诗之都”,并非简单的符号堆砌,而是在现代科技助力下对城市文脉的深度梳理。曲江新区,智能路灯的造型犹如唐诗中的“玉壶”,发光时宛如“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境再现;华清宫的AR导览让游客透过平板电脑,看见“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的盛景;骊山索道的全景车厢,让“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的意境在云端重现……这些无不说明:现代化并非要割裂传统,科技与唐诗可以完美交融。同时,“唐诗之都”的建设也是对诗意生活的重新定义:网红咖啡馆“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拿铁拉花、外卖小哥配送箱上“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贴纸、甜品店里“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月饼……都在无声诉说:唐诗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伴现代人的生活。
而文化的深度,终究要靠发展的温度来承载。大唐西市周边的唐诗文化主题市集里,非遗手作与文创产品热卖;“唐诗中秋体验线路”上,景区客流与二次消费飙升,都生动诠释了“文化+旅游+消费”深度融合的魔力。这背后蕴藏着清晰的发展逻辑:以唐诗IP激活文旅资源,用消费场景反哺文化传承。正如中秋月宴上董宇辉所言,“愿这轮长安月,照亮唐诗的传承路,也照亮西安文商旅的新未来。”
当西安把“诗和远方”酿成“人间烟火”,当“没看够”的期待能够在大街小巷得到持续而温暖的回应,这座古都便不再是单纯的“唐诗发生地”,而是鲜活的“唐诗传承场”。这,正是西安给予唐诗最好的当代注脚!
(杨巧玲)
责任编辑:王何军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