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东 史一媛
明清咸阳城中有两座关帝庙,一座在县北街(今北平街)东侧,称北街关帝庙,旧址位于今果子市小学以东。另一座在县中街(今中山街)偏北,称中街关帝庙,旧址在今安国寺西侧。
据清乾隆十六年《咸阳县志》记载,北街关帝庙是崇祯年间总兵贺人龙主持修建,康熙十四年(1675)重修,翰林院刘元勋撰记。雍正十年(1732),知县冯运栋,庠生魏执珂等重修北街关帝庙。乾隆八年(1743)监生赵登云等亦重修。据有关资料记载,北街关帝庙有正殿、春秋楼、牌坊等建筑,布局精巧。另据民国二十一年《咸阳县志》记载,北街关帝庙在康熙十四年重修后,其后历年多有重修,俱竖碑。庙外木坊极其精巧。
据民国二十一年《咸阳县志》记载,中街关帝庙于明万历二十三年由张致远主持修建,康熙四十五年(1706)元贠振重修,乾隆十五年(1750)张懙等重修,碑记俱存。据有关资料记载,中街关帝庙有正殿、戏楼、遇仙桥等建筑。中街关帝庙原址现存殿宇一座,面阔3间,进深3间,通面阔14.9米,通进深8.44米,青砖墙体,屋顶单檐硬山式,屋顶结构为七架梁,屋面覆盖青灰筒瓦、板瓦,檐下施简单斗拱。现存殿宇为20世纪90年代重修。民国二十一年《咸阳县志》记中街关帝庙外有座小石桥,俗名遇仙桥。据资料记载,原遇仙桥现已埋于地下。留有明代石狮一对,现存渭滨公园办公处,明石鼓一通,现存原址。据清乾隆十六年《咸阳县志》卷十《官师志》记载“(训导)扈国安(明)隆庆五年(1571)与邑丞李承芳铸关帝像”,又据民国二十一年《咸阳县志》卷五《官师志》记载“(训导)扈国安,隆庆五年任。与邑丞李承芳铸关帝铜像,今像在县立第一民众图书馆”。因民国时期咸阳县立第一民众图书馆前身为清代咸阳中街关帝庙,故李承芳与扈国安所铸关帝像应为中街关帝庙内关帝像。
根据民国二十一年《咸阳县志》卷五《官师志》记载,北街、中街关帝二庙均设关帝祖庙,关帝祖庙,祀关帝曾祖(某)先照王、祖(审)裕昌王、父(毅)成忠王。
关帝庙供奉三国时期的大将关羽,也称“关公”。关公是忠勇仁义的象征,备受历代帝王和民间的尊崇。关公是儒道二教共同敬奉的神明,儒家称武圣,与文圣孔子齐名,道家称关帝。民国二十一年《咸阳县志》还记载了关帝历代封号及每年祭祀时间,关帝历代封号为:汉建安五年封汉寿亭侯,嗣拜前将军,假节钺;景曜三年谥壮缪;宋哲宗赐庙额曰显烈;徽宗追封忠勇公;孝宗封义勇武安英济王;明太祖封真君;神宗封协天大帝,赐额显佑,嗣加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清顺治初封忠义神武关圣大帝;乾隆加灵佑二字,改谥忠义,并封三代王爵;嘉庆六年列中祀,仪同文庙。道、咸、同光以来;历代加封二字或四字,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诩赞关圣大帝(神牌高二尺四寸、广六寸、厚七分,座高五寸,广七寸,厚四分,朱地金书)。关帝庙每年仲月吉日及五月十三日祭祀。因关公信义俱全,明清商贾视关帝为财神,诸多会馆、商号、店铺均有供奉。由于关公备受各界尊崇,明清时期全国各地都建有关帝庙。
关帝庙正面。
责任编辑:陈沐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