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出生起,“地勘”二字就与我有着千丝万缕难解难分的缘分,我们家祖孙三代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地勘人”。
1953年,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普查找矿和地质勘探工作,这时我的爷爷刚大学毕业从河南老家来到了陕西铜川,加入了陕西省一九四煤田地质队,1958年,他又从铜川调到榆林一八五煤田地质勘探队。作为第一代地勘人,他们怀揣着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地质事业的执着,在大山里燃起了篝火,支起了帐篷,凭着一副铁脚板和地质三件宝“地质锤、罗盘、放大镜”,奋战在崇山峻岭。他们高唱着勘探队员之歌,满怀着为祖国地质事业奉献的豪情,开始了向大山要矿,在大山中找矿的壮举。
八十年代,随着地勘事业的迅速发展,地质队伍得到了扩充,我的父亲就这样成为了第二代地勘人。这时的找矿工作也从地表找矿走到了隐伏矿和理论找矿的阶段,勘探方法也从最初的三件宝变成了后来的化探、物探、遥感等等。九十年代,地勘行业面临了一场改革,在历经了困惑、迷惘与阵痛后,他们依旧充满着英雄气概的队伍没有畏缩不前,而是重新审视自己,探索实践,艰难的进行着地勘队伍的管理体制改革、产业经济的复苏、地质找矿的突破,终于在步入二十一世纪时,迎来了地勘行业的黄金十年。这是地勘行业的发展史,也是所有地勘人的成长史。
在童年的记忆里,父亲的印象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他长年累月在陕北工作,只有逢年过节时才回家小住几天,而那几天便是我快乐记忆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当离别时,望见父亲那匆匆离开的背影,我总是悄然落泪,心中万般不舍。长大后的我明白了,作为地勘人的他们为了给祖国提供丰富的地质成果和重要矿产资源,只能舍“小家”顾“大家”,尽管野外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却始终发扬着“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传统和“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出色的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地质任务。短短的几十年里,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全国,哪里的山高往哪里走,哪里的谷深往哪里去。
现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地勘行业的日趋成熟,高校毕业生们纷纷加入地勘行业,接过了老一辈地勘人手中的旗帜,我就这样加入了陕西省煤田地质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煤地质集团公司)和陕西省一三九煤田地质水文地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一三九水文公司),成为了第三代地勘人,我们这一代地勘人是光荣的,同时也是幸运的。现在国家交通发达,野外工作的地质人再也不用搭帐篷住深山了,勘探方法也更加科学化、精准化。作为新一代地勘人,我们要将老一辈地勘人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一步一个脚印去诠释与地勘事业同呼吸、共成长的生命足迹。我们将满载历史的厚重与成就,放眼未来、砥砺奋进,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
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陕煤地质集团公司也迎来了它的七十华诞,作为国家地质勘探和能源开发的先锋力量,它始终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七十年来,集团公司致力于为国家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谱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集团公司的每一步发展,都浸透着无数地勘人的汗水和智慧。从黄土高原到青山绿水,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了地勘人的足迹。他们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推动了中国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持。
回顾过去的七十年,陕煤地质集团公司在每一代地勘人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展望未来,集团公司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努力创造独属于地勘人的辉煌。(王瑶)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