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瑞琪
清晨四点的韩塬大地还浸在薄雾里,村口老槐树下的柴火灶已经噼啪作响。铁锅里的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厨师围坐在一起,手腕翻飞间,一个个元宝似的馄饨就“蹲坐”在竹匾里。这是我记忆深处最温暖的画面,也是离家多年后,每当想起韩城,舌尖最先泛起的滋味。
这次正逢“五一”假期,遇上老家有人结婚,刚好可以乘这个机会回一趟韩城,既解了“思乡之愁”,又可以品尝这记忆中独一无二的美味,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韩城农村,谁家有个喜事,那必定是全村的大事。从筹备酒席的前几天开始,村子里就热闹起来,而这早上吃的馄饨更是宴席上的“定海神针”。不同于南方馄饨的薄如蝉翼,韩城馄饨的皮透着股倔强的厚实,用擀面杖压出的纹路里,藏着祖辈传下来的生活哲学。包馄饨是门精巧的手艺:筷子头蘸着白萝卜馅,在掌心的面皮上轻点,三折两叠间,一枚枚拇指盖大小的胖“元宝”便整整齐齐地码在竹匾里,鼓鼓囊囊的模样,倒像是装满了对好日子的期盼。
汤底是馄饨的魂。提前一天用猪棒骨慢火熬煮,直到汤色浓稠如琥珀。次日清晨,十几种食材次第入锅:肥瘦相间的臊子肉煸出焦香味,白菜吸饱肉汁变得甜软,黄花菜与木耳舒展着身姿,炸得金黄的豆腐丁在汤里打着转。最点睛的是韭菜,总在起锅前撒入,碧绿的菜叶瞬间点亮整锅。
吃馄饨的讲究,藏在一碗一筷间。光吃馄饨可不行,还要搭配凉拌小菜——脆生生的萝卜丝、酸香的豇豆、油亮的榨菜丝和韭菜,再舀上两大勺红亮的油泼辣子,色香味俱全。滚烫的汤裹挟着馄饨滑入喉咙,萝卜馅的清甜、臊子肉的醇厚、韭菜的鲜香在舌尖炸开,再就一口脆生生的咸菜,这一早上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大家围坐在摆满菜肴的大圆桌旁,一边吃着馄饨,一边热热闹闹地聊着天,欢声笑语在村子里回荡。
工作后,我离开韩城来到西安,安家落户,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回韩城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每次思念这份美味的时候,也曾尝试着自己下厨,却少了农村酒席上的那份热闹,缺了柴火铁锅煮出的独特香气,更没有了乡亲们围坐在一起的那份亲切与温暖。
那一碗馄饨,不仅仅是一道美食,更是我对韩城深深的眷恋,是剪不断的乡愁,是无论走多远都难以忘怀的家乡记忆。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