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安
白驹过隙,转眼间又到了母亲节。端详母亲的照片,思绪把我拉回到从前。
1960年4月,刚满6个月的我来到母亲身边,成了她的养子。母亲总是省吃俭用,力所能及地让我吃好穿暖。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我得到了母亲全部的爱。
没想到,与母亲相处的岁月是短暂的。我读高二时,母亲因病永远离开了我,她在弥留之际,紧紧握着我的手,从随身带的包中掏出一个用红布裹着的信封交给我,并用手轻轻拍了拍我的手,眼中流露出不舍与期许。
母亲离世后,我准备把那个信封拆开,心想母亲给我留的是什么?亲戚朋友都说可能是存折,打开才发现是一张照片,是母亲与父亲1957年的合影。母亲留给我这张照片的含义是什么?当时我也没有明白。
1978年,也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我高中毕业参加了高考,结果却是名落孙山,那段时间我情绪低落、茶饭不思。偶然在抽屉中又看到母亲给我的信封,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
1949年,母亲从农村随父亲的军队南下来到西南。母亲没有读过一天书,不识一个字,脚也被裹成“三寸金莲”。母亲早年得了气管炎,因家庭条件不好,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积劳成疾,成了肺心病。从母亲拖着病身子到部队的那天起,就跟着父亲学习。父亲一字一句认真教,母亲一笔一画刻苦学。父亲说:“当年电力供应不足,经常停电,你妈便点蜡烛熬夜学习。为了弄明白一个问题,她常常缠着我讲了又讲,直到弄懂了才去休息。”在父亲耐心地辅导下,母亲很快能独自认字看书了,后来还与父亲一起成了部队大院里的学习积极分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母亲通过自学,成了部队大院里为数不多的“有文化的家属”。
想到母亲平凡而奋进的一生,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经过复习,我考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后来还考上了公务员。
我的女儿出生时,父亲遵从母亲生前的意思,给女儿起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名字——强立。女儿刚懂事时,总埋怨爷爷奶奶给她起的名字。后来上大学、读研究生到成家立业,再到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她不止一次说:“感谢爷爷奶奶给我起的这个名字!强立、强立,就是让我自强自立!”
知难而上、刻苦钻研,热爱生活、超越自我。这是母亲留给我的遗产,她传给了我,我也传给了我的孩子。这样的遗产在别人眼里也许一文不值,但足以让我受用一生、感动一生、幸福一生。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