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沐妍
诊室寂静无声,孤独症儿童将积木叠成彩色城堡,却对此起彼伏的呼唤声恍若未闻;走廊上,几位家长攥着筛查报告单低声交谈,眉眼间凝结着化不开的愁绪。这样的场景,是“星星的孩子”在寂静世界里跋涉的日常。
作为全国儿童孤独症筛查项目试点县,渭南市合阳县正通过早期筛查、康复干预的“双轮驱动”模式,尝试打破孤独症家庭的漫漫长夜。一场关于“星星”的守护行动,正在这片渭北高原上全面铺展。
初筛“前哨站”
3月11日,春风和煦,记者走进合阳县甘井镇卫生院,探访儿童孤独症筛查工作前线。
“我们的工作就是尽早发现疑似病例,及时转诊到县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复筛。”公卫科妇幼专干马晓佩一边说着,一边展示着手中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
2024年10月19日,正是这张筛查表帮助马晓佩发现了甘井镇护难村3月龄儿童罗小小(化名)的异常。
在体检时,马晓佩发现罗小小对很大的声音没有反应。这引起了她的警觉,于是立即填写转诊单,指导家长将孩子转诊至合阳县妇幼保健院。
“很紧张,生怕耽误了孩子。”马晓佩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
初筛需要医务人员在对0至6岁儿童进行健康检查的同时,通过询问和观察,了解儿童是否出现语言功能、社会交往能力障碍或倒退等情况。
2024年,甘井辖区0至6岁目标儿童581人,筛查522人,筛查率达到90%。同时,甘井镇卫生院还筛选出需要初筛服务的儿童名单,及时告知乡医,并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督促儿童家长及时进行初筛检查。
“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马晓佩说。
复筛“捕星人”
“与乡镇卫生院不同,我们主要承担的是儿童孤独症的复筛工作。”合阳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郭晓辉说,复筛是初筛后的进一步确认,也是后续干预和治疗的重要依据。
3月11日,在合阳妇幼保健院的复筛室内,儿科主治医师刘涛正通过询问家长、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再结合专业评估工具,对就诊儿童进行筛查,细致地评估孩子的健康状况。
2024年,针对儿童孤独症,合阳县共筛查了11724名儿童。“对其中复筛异常的儿童,我们都进行了全程追踪随访管理,确保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干预和治疗。”刘涛说,有5名确诊孤独症的儿童已享受残联康复救助。
“除了筛查之外,还要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和交流。”郭晓辉说,医务人员会向家长解释筛查结果和后续干预措施,帮助家长树立信心,积极面对挑战。
合阳县依托县、镇、村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开展县域妇幼云平台建设。通过这一平台,将孕产妇健康管理、0至6岁儿童保健、儿童孤独症筛查等业务数据整合在一起,实现了县域内妇幼保健信息的“一网通办、动态监管”。
“通过云平台,我们也可以更加精准地掌握儿童的健康状况,为他们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郭晓辉说。
织牢“守护网”
“提高社会公众和儿童家长对孤独症的认知尤为重要,早一天确诊就能早一天干预。”刘涛提起上个月接诊的儿童小雨(化名)时,仍显得有些动容。
小雨今年4岁,只会重复广告词,家长最初认为是“贵人语迟”,直到老师反映不听指令才引起重视,带孩子前来就诊。
为了扩大宣传面,甘井镇卫生院时常入村开展儿童孤独症知识专题讲座,向社会公众普及孤独症的基本知识、症状表现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对于筛查异常的儿童,合阳县还进行全程追踪随访管理,确保异常儿童能够及时得到干预和治疗。
“罗小小进行初筛一周之后,我又对他的情况进行了随访。”马晓佩说,当时罗小小已经在西安的三甲医院完成了检查。经过后续康复治疗,罗小小在今年年初进行6月龄体检的时候,已经对声音有反应,并且能够笑出声音了。
“看到这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刘涛翻开厚厚的随访记录本,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个孩子的康复节点。
夜渐深,合阳妇幼保健院门前的电子屏正播放着儿童孤独症宣传短片,片尾字幕出现一行文字:每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在疫苗接种的间隙观察眼神、在入户随访时记录发音、用筛查表丈量着“星星的孩子”的轨迹……这是合阳县医务工作者的日常。
在这张温暖的守护网里,每一颗迷途的“星星”,都在被温柔地牵引回家。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