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从部队复员分配到咸阳石油钢管钢绳厂工作的杨艺红,一心想干自己在部队时的老本行——电工,然而由于工作需要,他却最终当了一名又苦又累还要三班倒的股绳工。一段时间里,他陷入了深深地彷徨之中,怎么也打不起精神,甚至错误地认为这辈子就算完了。师傅景西宁看出了他的心思,及时开导他:“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对于我们普通工人来说,干什么工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把工作干到最好,这样才能显示出自己人生的价值。”师傅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让杨艺红如梦初醒,茅塞顿开,唤醒了他那颗沉睡已久的永不服输的心。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技术,努力使自己成为钢丝绳生产上的“大拿”。
为了尽快掌握钢丝绳生产技术,杨艺红找来一本《钢丝绳制造原理》,放在家里醒目的位置,一有空就拿出来翻一翻。凡是遇到不懂的问题,第二天就及时向技术人员请教,直到完全弄懂为止。对于公司举办的各类股绳操作理论知识培训班,他都积极报名参加,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每次考试都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利用工作间隙,注意观察别人操作的方法,并通过主动给别人帮忙操作设备,暗中学习技艺。他家的邻居是一位从事钢丝绳技术研究和开发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常常不请自到地去找这位高级工程师聊天,而聊天的主要内容却是钢丝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正是靠着这种长期以来的学习和积累,使杨艺红的操作技逐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2001年夏季,加拿大技术专家在公司指导工作期间,针对钢丝绳生产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形率的计算方法。杨艺红结合以往所学知识,在纸上反复演算,用心体会和揣摩,很快掌握了这种计算方法。在现场实际操作时,他动作娴熟,掌握要领丝丝入扣,深得加拿大专家的赞赏,不由得向他竖起了大拇指。针对钢丝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技术和操作难题,杨艺红总是沉着冷静,认真思考,果断出手,精心操作,常常手到 “病”除,解决了许多 “疑难杂症”。过去,在刚开始合绳时,如果发现断丝现象,就要及时停车和倒车,由四五个人相互配合,共同用力,把已经合好的绳从轮子上拉出来,并将6根股同时从绳头处拆开,再找到断丝部位进行补丝、焊接、缠绕和整形,既费人费时又费力。经过一番深入细致地思考,现在他采取逆向思维,通过从断丝处向绳头处数捻距的办法,只需从绳头处单独把断丝股拆开进行焊接等工作即可,十分方便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缩短了停车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杨艺红脑子活,点子多,。针对钢丝绳生产中,由于所用刮油装置较为随意,不够规范,容易将其表面划伤,严重时可造成拧绳,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他开动脑筋,自己动手制作了一种橡皮刮油器,即在一个可以上下活动的方形铁架子的一端装上橡皮筋,代替过去使用的钢丝和三角带等物品,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节约了用油。据统计,自该装置安装以来,仅用油一项,一绳车间全年可节约费用近万元。目前,该装置已在全公司所有合绳机上普遍得到了推广应用。(王毛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