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今日,本报特别推出华县东阳乡华台小学教师杜锁娃扎根山区育英才的事迹。
杜锁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山区二十七载;他不畏艰难困苦,虽先后在三所小学任教,但始终不离山区,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山区的教育事业;他满怀爱心,毫无保留地把知识传授给山里的孩子,为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辍学,他经常跋山涉水,挨家挨户地劝说,并将自己微薄的收入也贴补给贫困家庭的孩子,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杜锁娃老师扎根山区、教书育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
华县东阳乡华台小学在秦岭大山深处,从可以行车的山间公路下车,沿着羊肠小路,翻过一道山岭,跨过一条河流,走上三四公里路,就到了。
9月12日,记者赶往华台小学的路上偶遇秋雨,杂草丛生的山路虽然泥泞,然而却是通向华台小学的唯一小路。
校舍是村里最好的房屋了,四间平房中的两间作为教室,虽不宽敞但是很明亮。校长杜锁娃管理着两名教师,23个学生。见到记者,他的脸上露出了憨厚淳朴的笑容。献身教育 安于清贫
“小的时候,就羡慕老师,没想到自己做了半辈子老师。”杜锁娃说,“山里娃上学很难,我离不开这里。”
寒来暑往,杜锁娃已经在讲台上默默耕耘了27个春秋,鬓露微霜已经难掩他近知天命的年纪。
1980年高中毕业后,杜锁娃就在生产队上做教师。第一年,除政府每月发的10.5元之外,村上还发了100元钱的工资。另一名与杜锁娃一起教书的教师索性不干了。“那几年卖木头挺赚钱,那位老师去卖木头了。”杜锁娃说。在杜锁娃的要求下,第二年新调来一名教师,不到一年的时间,又调走了。这个地方留不住人。从此,杜锁娃一个人承担起一至四年级的复式教学工作,一干又是四年。克服困难 舍己为学
实际的工作中并不只是安守清贫这么简单,
就连春秋两季开学买课本也是件令人头疼的
事。要冒着风雪,穿梭于大山之间,到远在百
里之外的高塘书店买课本。有一年春季开学,
杜锁娃冒着寒风,背着新课本,深一脚浅一脚
地行走在没膝的大雪中。在爬一个雪坡的时
候,杜锁娃滑倒了,连人带书坠向山谷。求生
的欲望让他死死地抓住一根埋在雪下的树
枝,杜锁娃才能再一次站在讲台上。讲到此时,
杜锁娃唏嘘不已。
山里贫穷,一些家长交不起孩子的书费和学费,怎么办?看着那些渴求知识的一双双大眼睛,杜锁娃只好自己忍着、垫着,欠着,最后也就不了了之。300多元钱对现在的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当时的杜锁娃来说,可是两三年的薪水。
全草小学的条件比华台小学要好一些,1986年杜锁娃被调到这里。离家远了,要翻山越岭,过四十多条河流,走七十多里的山路,用上十六七个小时才能回到家。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功课,他很少回家。节假日也坚持给学生们补课,家里有事,尽快办完就返校了。地里的农活,家里烧得柴禾,淘粮磨面根本顾不上,常常靠亲戚邻居帮忙。
一次,杜锁娃的孩子生病特别严重,妻子多次捎话要他回家,同事们劝他回家看看。当时正赶上复习考试的紧要关头,考虑再三,杜锁娃放弃了回家,只给家里捎上一些钱应急,而他仍像往常一样坚持留在学校,给学生辅导功课。
1989年春天,一连下了半个多月的大雪。眼看到了开学的日子,雪还是不停,杜锁娃的心情如火燎一般。妻子劝他别着急,等雪停了再去也不迟。可他一想到孩子们那十几双眼睛,哪还能在家里待得住?农历正月十六早上,雪小了,杜锁娃背着干粮,拄着一根削尖的棍子上路了。山里的积雪齐腰深,风卷着雪直往脖子里灌。“实在是难走,回家吧?十几个孩子还在等我呢,于是我就抓紧棍子,往前摸着走,路上滑倒的次数都数不过来。当走到岭北第一户人家时,天已经黑了。他们看见我的时候,都惊呆了,赶紧生了火,让我暖和一下。一停下来,我才发现衣服上都是冰疙瘩,只觉得手脚麻木,身体失去了知觉,腕上的手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弄丢了。第二天下午赶到学校的时候,校长和老师都责怪,你简直不要命了!”
两岔口小学是杜锁娃遇到的条件最艰苦的地方,1995年,他被调到这里。两个自然村的学校,南北人家相距三十多里,山岭重叠,人烟稀少,河道多,每逢雨天,河水暴涨,险恶的自然环境,让杜锁娃在教书之外,更多了一份对孩子们安全的担心。到校的第二天,杜锁娃就召开两个村的干部群众会, “把校舍给远处的学生腾出一间做宿舍。”几天时间,火炕和锅灶就齐备了,远处的十六个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虽然在教学之外还得给孩子们做饭,照顾他们,但是每天上课的时候能够看到孩子们齐刷刷地坐在教室里,我的心里踏实多了。”
20多年的低收入,使杜锁娃的家庭生活陷入了极度困境。没时间给家里干活,工资也低。工资从10.5元到136.5元,除了家里的花销,自己在校买面生活,孩子上学之后所剩无几,还要偿还自己进修时的债务。在木料遍地的山区,杜锁娃一家人还挤在一间1960年盖的土瓦房里,艰难状况令人心酸!许多年来,日子过得差,工作和家庭压力大,导致杜锁娃疾病缠身,记忆力严重下降,视力也越来越差。口碑良好 成绩突出
2006年,杜锁娃又调回了华台小学。村里的负责人老苏说,锁娃老师教书教得好,乡亲们都盼他
回来教书。
“他无论走到哪里,从来不耽误学
生一节课,所带的课程,全部做到精心备
课,认真讲解,耐心辅导。”这是华县教
育局工作人员李培林眼中的杜锁娃。
班里的孩子们在和陌生人交流的时
候,掩不住羞涩。但是杜锁娃站在讲台
上的时候,孩子们顿时活跃起来。
“误人子弟如杀人父兄!”这是杜锁
娃的人生信条。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朴
实而又令人震撼。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虽然山区的学生人数少,但是杜锁娃这些年仅带出的毕业班学生就有百余名。这些学生读完初中的占95%以上,读完高中的占15%以上,能够完成大学学业的超过了5%。这个数字和城市没法比,即使和一些条件好的乡村也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在那大山深处,杜锁娃的默默工作,却点燃了多少穷百姓的希望之灯。
听着孩子们稚嫩的读书声,杜锁娃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山里娃的学习条件无法与城里的孩子相比,从这一点来说,他们是不幸的,但是他们有这样一位爱他们胜过爱自己的老师,又是幸福的。本报记者马海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