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纺织厂的车间,“轰隆隆”的机器声立刻刺激着记者的耳朵,热空气扑面而来,让人感觉又闷又热,记者才走了不到两分钟就觉得身上已经冒汗了。“这是清花,这是梳棉,这是并条......”听着一道道工序的介绍,记者明白了由棉花到线再到布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
走过迷宫般的车间,记者终于见到了荣获“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的五环集团并粗车间运一班二组的部分职工。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荣誉的获得者大多是20岁出头的小姑娘,最大的36岁,最小的才17岁。
“马河花连续3年被评为厂级劳模,胡小燕代表集团参加省上的比赛拿了团体第一,杨阿妮是厂里的技术能手.......”组长赵玲珍满脸自豪地给记者介绍着自己的组员。而她们组已经连续6年被评为集团的标兵小组,小组优一级率达到了88.36%,操作标兵有两人,操作能手有5人。
该车间运转主任吴宇飞告诉记者:“并粗车间可是‘织工序中的高压线’,她们的一个小小疏忽,可能会让上百匹布成为次品,为企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因此这里每一个员工的业务素质都相当过硬,个个都是厂里的精英。”
经过聊天,记者才知道这些精英都是靠平时的学习和实践苦练而成的。她们的实践技术大多靠老工人传、帮、带,因此在倒班休息的时候,老工人都要来车间,一边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一边将手艺传给徒弟。休息时间,对于这些一个班9个小时要不停走动的纺织工人来说是弥足珍贵的,但她们大多都参加了技校的理论学习。记者见到她们时,好几个工人都是刚刚参加完厂技校的理论考试。
在和她们接触的过程中,记者发现这个团队是一支有着极强凝聚力的队伍,组员彼此间就像一家人。这些工人大多初中毕业就进厂了,由于年龄小,到了新环境普遍都想家,为了稳定她们的思想,老组员就经常和他们交流谈心,从生活和工作上关心她们,并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文艺比赛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组长赵玲珍说:“正是由于时间长了,大家有了感情,集体荣誉感也就增强了,我们组员个个能吃苦,个个能文能武。”她随手指着一位已经怀孕7个月的女工说,她可是我们去年自己编排“千手观音”的领舞,不比中央台跳得差。
马河花家是山东的,已经好几年没有回家过年了。记者问她,为什么来这么远打工。她说,刚开始也是亲戚帮我找的工作,但在这干了6年,和大家有了感情,而且在这里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所以把户口也转过来,准备长期在这里干。吴宇飞插话道:“纺织厂职工收入普遍偏低,我们正是靠与职工的感情来留住人。”
这个小组女职工占到了90%,别看她们获得的是“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岗”,其实小组里还有三名男工承担了重体力劳动。朱宝平就是其中一位,在聊天过程中他似乎总是沉默。当记者问起他的工作时,他才淡然地说自己是收管工,负责车间的运输供应,每次要拉上千个管子为12台机车供应。说到这里,其中一名女职工说:“其实我们仅仅只是平凡地工作,平凡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