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军队这个大熔炉里,钢铁般的纪律不仅铸就了军人坚强的意志、凛然的气质、挺拔的军姿、豪爽的情怀,还培养了军人艰苦朴素、无私奉献、团结友爱、同甘共苦的良好品质。
作为世界五百强和陕西省重点国有企业,陕煤集团不仅是军旅生涯复转军人的梦想之所,而且成为他们成就精彩人生的理想平台。他们英雄本色依旧,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奋力拼搏,创造出一项项突出业绩,擘画出一幅幅精彩画卷,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本期特别推出专题《不负韶华,永不褪色——军旅生涯成就精彩人生》,旨在展示他们在不同时段牢记使命、迎难而上、战胜自我的感人故事……
永葆军人本色彰显矿工风采
——记陕北矿业柠条塔公司胶轮车运输工区生产班长张亚涛
作为一名军人,他特别能战斗,曾被评为优秀士兵,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作为一名矿工,他特别能吃苦,数十年如一日扎根矿山无怨无悔;作为一名班长,他抛家舍业奋斗在毛乌素沙漠边缘,默默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他就是陕北矿业柠条塔公司胶轮车运输工区生产班长张亚涛。
青春军旅练就铮铮铁骨
2000年,18岁的张亚涛穿上军装,走入军营,来到北京军区某部队服役。新兵训练期间,除去每天的基本训练以外,他们所在的部队还承担着拆除阅兵村的重任,站军姿、走正步、练体能、出任务,北京寒冷而又干燥的天气考验着张亚涛的毅力。两年的义务兵时间里,他们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野外驻训,栉风沐雨,朝乾夕惕,甚至穿越几百公里,到朱日和参加演习。最难忘的是支援张北地震灾后重建,看到满目疮痍的山河,他们几乎没日没夜的干活,三天磨破一个背心成了家常便饭。由于表现良好,张亚涛被评为优秀士兵,荣立三等功,并做了团长通讯员。两年后,根据部队统一安排,他离开了曾经挥汗如雨、终生难忘的军营,回到地方工作,开始了新的征程。
煤海扬帆铸就别样风采
2010年,张亚涛接受组织安排,只身来到离家百里之外的陕北矿业柠条塔公司,一干就是10个年头。凭着出众的工作能力和硬朗的工作作风,被公推公选为胶轮车运输工区班长。在担任班长后,张亚涛大力推行军事化管理,认真总结完善驾驶员安全规范,制定了安全驾驶“硬十条”,提高了车辆安全运输性能。在员工驾驶技术训练中,他发扬军人本色,无论雨雪风霜,都坚持不懈,打造了一支技术娴熟的驾驶员队伍。倒车穿针、单轮过钢轨、铲车吊焊条这些高难度的驾驶技术,在他的班组是人人都会的基本功,他本人更是被公司评为“创客”能手、“十佳员工”,成了公司人人皆知的的“明星”人物。
无私付出患难方见真情
为人民服务是军人的本色。在工作中,他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把最优质的服务奉献给采掘一线员工,并成为其最忠诚的朋友。在生活中,他把班组每一名员工当作自己的兄弟、战友,大事小情、家长里短,成为了工友们心中最坚强的依靠。记得有一次已经是夜晚快12时了,班里一名员工因小孩生病住院来请假,张亚涛二话没说,开着自己的车就把这名员工送到了医院。在来回的7个小时车程后,迎接他的已是明媚的朝阳。(马小勇)
邓文靖:始终保持战士风采
2000年时,邓文靖还是个英姿飒爽的后勤女兵。三年的军旅生涯让她养成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精益求精的工作习惯。退伍后,她选择来到澄合矿业王村斜井,成为了污水处理站中控操作女工。
废水处理是一项工艺流程复杂、责任性要求很强的工作。从事这项工作的员工不但要精通废水处理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生产设备的相关知识。2019年,作为环保战线上的一名“新兵”,邓文婧多次从队里借阅污水处理设备的资料和图纸,将不懂的专业知识抄下来,时常翻看,直至熟记心中。每当检修工到车间检修或抢修时,邓文靖也总是跟在检修工身后,观摩设备检修过程,向检修工详细询问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井下水回收、排放、处理等各个流程的正常数据,将在工作中总结出的污水处理经验和理论知识记录在笔记本上。工作之余,邓文靖还经常翻看环保方面的书籍和资料,为矿区环保工作建言献策。
“在部队也好,在煤矿也罢,都是报效国家。追求的就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干啥都不能落后。”回忆起刚来污水处理站时,每隔1小时就要在2000平方米的车间巡回检查各种机械设备的高强度工作负荷,邓文靖并不认为这样的工作很苦。她说:“10多年来,每天上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观察中控监测显示屏,查看蓄水池水位和水质参数,现场观测复用水池、高位水池等各水池的水位,现在虽然担任服务队党支部书记,但这些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已经改不过来了。”
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诚恳待人、团结协作……这些词语是服务队领导和工友们给邓文婧张贴的形象标签。凭借着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过硬的工作能力,2015年,她被公推直选为废水处理站班长,2018年被评为王村斜井劳动模范,今年6月被组织任命为服务队党支部书记。面对诸多荣誉和工友们的好评,她说:“我是一名退伍女兵,虽然脱下了军装,但报国的志向不能改变。从事煤矿污水处理工作,也是为祖国做贡献,干就一定要干最好。”
从军队到矿区,从废水处理女工到党支部书记,邓文靖始终保持着一名战士的风采,为矿区的绿色发展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薛双娟 柴柳强)
刘芳:昔日军中花绽放在山崖
夜里23时许,刘芳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生怕吵醒了熟睡的女儿。夜深人静,她一个人走在马路上,向距离1000米之外的变电站走去,开始她的夜班生活。
现年49岁的刘芳,是黄陵矿业机电公司一名变电站值班员,自1992年从事变电站值班工作,在此已经坚守就了28年。
“真不容易!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坚守28年,这得有多强大的意志呀!”90后工友白云根深感敬佩。
对于刘芳来说,能在这里坚守28年,除了心中对矿山深藏着一种特殊感情,更重要的是她的军旅生涯对人生的深远影响。
“从1987年到1991年,我在华阴当兵四年,部队的优良作风深深地影响着我……”刘芳回忆起当年军旅生涯久久不能忘怀。
在部队,年仅18岁的刘芳每天跟着战友进行体能训练,虽说是卫生兵,但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很苛刻。“平日多流汗,战场少流血”是她的训练宗旨。
四年军旅生涯,练就了刘芳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作风。复员后,她以军人钢铁般意志扎根在荒无人烟的矿区,为企业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记得建矿初期,矿区生活环境异常艰苦,刘芳租住在鲁寺一村民家中,每天要走1000多米土路才能到变电所。那时的路面尘土深过鞋面,每当大车疾驰而过,尘土飞扬,一到雨雪天,道路就成了名副其实的“水泥路”。面对这些困难,她没有退缩,而是凭借着惊人的毅力,硬是在这条“水泥路”上走了数个年头。
“变电站值班生活单调乏味,天天和冰冷的设备打交道,年轻人待不住,这么多年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刘芳笑着说。
这28年间,她带出和送走的徒弟一茬又一茬,原本工作的小变电所已经成了占地面积近1公顷的枢纽变电站,她已记不清遇到过多少突发意外情况,消除过多少设备安全隐患。
在变电站值班既枯燥又寂寞。刘芳每天面对数10台设备进行仔细巡查,记录运行数据,接受停送电命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工作这么多年,在家里陪孩子过年的次数都能数得清。”谈起这么多年很少陪女儿在家过年,刘芳说话语气里含着愧疚。
军旅生涯磨练了刘芳要强的性格,离异多年,她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她没有再婚,一个人含辛茹苦将孩子拉扯大。
“明年我就要退休了,然后带女儿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刘芳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向往。
问及最想去哪看看,她说最想回原部队走走,看看那里的人、那里的风景,回想当年在部队生活的日子。张辉
从“前线”到“一线”
生态水泥富平公司制成车间主任刘盈川,在热血军旅生涯冲锋在前,用青春描绘军人本色;在水泥生产线上,担当尽责,用执着尽显水泥人风采。
好男儿就是要当兵,奋不顾身冲锋在“前线”。当兵后悔三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当兵才知道过去的模样太放松,当兵才知道自己的骨头硬不硬……”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军旅生活,却从骨子里改变着一个人的“气质”。
1981年,19岁的刘盈川穿上军装,义无反顾投身火热军营,成为一名炮兵气象兵。他回忆说:“当兵是我儿时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一定要好好表现。”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由于素质过硬、成绩突出,被评为先进个人,荣立三等功,受到了部队领导和战友们肯定。
“当兵的那段时间,哭过、笑过,特别的岁月也使我快速成长,对于今后工作、生活有很大影响,也是我最大的收获。”
水泥人就是要硬核,无怨无悔奋战在“一线”。1985年退役后,刘盈川进入蒲白尧峰水泥厂,退伍不褪色,扎根水泥行业30多年,用智慧、干劲成就“水泥行家”。他主持对进料的防返料装置进行改造,彻底解决了破碎机返料问题,保证了板式给料机的正常运行和破碎机的连续运行,确保碎石生产的供应量。通过对焊接修复技术改进,解决了因油缸拉杆断裂配件到货不及时,影响车间连续生产的难题,修复一根拉杆可节约5300元,年可节约15万余元。
2013年9月,患有腰椎疾病的刘盈川在经历老厂破产重组后,来到生态水泥富平公司,毅然决然地加入到生产线各设备调试中,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学习,触类旁通,认真总结工作经验,发扬连续作战精神,最终圆满完成了各设备调试工作,保证按期投入生产。
“作为资历最老的一线管理人员,他面对新工艺、新技术,主动学习,适应设备要求,制定了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工艺操作规程、设备台账等车间管理制度及操作标准,保证了水泥生产‘第一道关’的顺利调试。”在生态水泥富平公司运行初期,刘盈川以军人“吃大苦耐大劳”的素质,解决了原料磨频繁停机故障。转战水泥制成车间后,更是创下建厂以来单月生产水泥历史新纪录。他先后被评为先进个人、特殊贡献者、四有职工、优秀主任、十佳区队长。
从“前线”到“一线”,他转身份不忘本质;从青春年少到知命之年,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水泥人精神。(吕建)
退伍不褪色的选煤硬汉
他上班时间坚持第一个走进选煤车间,查看设备完好情况;他吃苦耐劳、雷厉风行、能打硬仗,已活跃在选煤战线上28载;他就是退伍军人、现任韩城矿业公司下峪口矿选煤厂机电副厂长的郝海军。
练就一身硬功夫
20岁那年,他带着军人的作风投入到选煤岗位,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下决心要干出个样来。白天跟师傅干活,处处留心师傅们检修时的技术要领,不懂就问,练就了一听、二看、三摸就能找到故障的本领,成为选煤厂机电维修“技术大拿”。
针对选煤厂旧厂原煤车间105、106给煤机经常损坏曲柄和轴承,影响正常生产情况,他带领几名有工作经验的职工现场查看,经过反复论证,对煤机进行改造,使煤机再未出现曲柄和轴承损坏现象,降低了材料消耗,减轻了职工的劳动强度。
多年来,他养成了每天上班总比别人早到20分钟深入生产现场到各岗位进行巡视的习惯。全厂上下机电设备有几百台,每台设备的使用情况、性能如何、磨损程度、使用年限等,他都了如指掌。
制度管理无死角
“无规矩不成方圆,厂里所有的制度人人必须无条件执行到位。”是他多年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走上管理岗位,他大胆探索创新机电管理方法。建立了岗位维修工全面检查维护责任制、巡查制,推行包机制责任制,及值班干部对大修设备进行跟踪管理的四层机械事故预防体系,使设备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在车间安全管理上,他从不徇私情。记得车间有位老职工,多年养成干活不爱戴安全帽“三违”习惯,他钢性执行制度,见一次罚一次,从此车间再未出现此类“三违”情况。
敢于挑战解难题
“只为困难想办法”,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领着身边人。
随着企业发展矿井升级改造,面对设备增加,工艺复杂,他以不服输的精神,欣然接受任务,放弃休息时间,挑灯夜战攻克一道道难题。
2019年,选煤厂合介泵、电机需要返厂保养维修,按照正常更换电机的步骤拆除需要三天时间。为了给生产赢得更多时间,他对更换空间进行精准计算,采取不拆除其它设施的情况下更换电机。带领职工克服了空间狭小、电机重、安装要求精确度高等道道难题,全靠人力拉倒链,仅用一天时间保质保量完成更换电机的任务。
2020年,他被矿任命为选煤厂机电副厂长,面对组织赋予新的使命,他不忘初心整装前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为选煤厂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王风忠 马麦丽)
树立复转军人的钢铁标杆
——记陕钢龙钢公司炼钢厂连一党支部书记兼作业长雷会林
曾经的他,是绿色军营中英姿飒爽的海军;如今的他,是火热钢城里人人称赞的劳动模范。从军人到工人,他转业不转心,退伍不褪色,在炼钢注流前磨练意志、锻造钢魂,用满腔热血为钢城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1990年3月,年仅17岁的雷会林进入北海舰队某团警卫连,成为一名航空兵。三年半的军营生活养成了雷厉风行、艰苦奋斗、令行禁止的优良作风,成为他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并于199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12月,从部队退伍返乡,翌年9月,被分配到陕西龙门钢铁总厂,从一名航空兵转变为一名钢铁工人。
初到炼钢厂连铸车间,原本优越感满满的他被泼了一瓢冷水,炼钢连铸作业可以说与部队工作风马牛不相及,一切都要从零学起。一番思想斗争后,他为自己立下了“永葆军人本色,要干就干最好”的誓言,把连铸当成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从此,钢花飞舞的连铸平台上、热浪滚滚的辊道旁,到处都是他的身影。从航空兵到中包工、班长、调度,到支部书记兼作业长,虽然工作岗位在变,但军人那种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敢打硬仗、不怕牺牲的本色却没有变。
在连铸的26年里,他把军人的优良传统发挥得淋漓尽致,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重活脏活累活干在前,坚持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同步推进,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近年来,他以“安全第一、指标最好、质量最优、团队最强”为己任,深推TPM精益设备管理,开展连铸中间包、结晶器寿命等多项攻关,创效672余万元,并率先在4号连铸机实现了“AI智能连铸出坯系统”,为实现公司“国内一流、行业领先”总目标奠定基础。他坚持建设“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四个一流”队伍,锻造出了一支素质高、技能强的团队,所在区域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不断刷新,得到各级领导一致好评。
凭借过硬作风和出色业绩,雷会林荣获了龙钢公司“劳动模范”、陕钢集团“优秀共产党员”、陕煤集团“安全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所带领的团队也多次荣获“四强党组织”“红旗党支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只有那钢铁般的作风和意志没有改变。百炼终成钢,他在炼钢注流旁淬炼人生,他用行动树起复转军人的钢铁标杆。(李晓燕)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