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对,再算一遍。”“重新来,成本一定要控制在规定的范围……”4月19日,记者走进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简称中建西北院)BIM中心时,董耀军正带着组员在电脑前忙活。
42岁的董耀军是中建西北院BIM中心主任,因热爱建筑设计与施工工艺,毕业后便一心扑在设计院,练就了一身过硬技能,并带领成员不断创新,获得了1项专利,编制了4个省部级标准。
在随后的交谈中,记者了解到,这个由48人组建的、平均年龄只有30.5岁的团队中,有8位高级工程师,3人被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这个年轻、有创造力的团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
“我们创建工作室的初衷就是建立一块试验田,把工程上的‘卡脖子’难题搬到这里,研究出成果再应用到施工中,提高效率的同时为企业节省成本。”董耀军说。
时间回到2022年7月30日,当日,由中建西北院设计的中国国家版本馆西安分馆(文济阁)举行开馆仪式,负责项目BIM应用策划的工作室部分组员受邀出席。“那天很热,站在日头下,我内心百感交集,从2020年接手项目到亲眼看着它落地,每一步都充满挑战。”董耀军说。
“要在2个月内完成平时用3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这不太可能。”工作室成员、给排水高级工程师许鹏说,“我们要‘无中生有’,用BIM技术将平面设计图纸搭建成一个三维模型,然后把施工现场‘搬’到这个模型中,计算成本。同时,还要让这个模型‘动’起来,在虚拟空间施工,以排除在现实施工环节可能遇到的难题。”
董耀军带领组员,一遍遍搭建模型,又一次次推翻重来。许鹏坦言:“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把自己的事做好,坚决不拖后腿。”第53天,距离工期还有7天,工作室交出了BIM模型。后经统计,BIM的应用使得西安分馆项目的行业利润率提升了约1倍。
上下同欲者胜,同舟共济者赢。如何让每位技能人才活力迸发?如何让这个团队群智涌现?
“技术创新不能只集中在少数人身上,创新工作室的目标是让大多数成员从不敢创到争着创。”董耀军说。
对此,工作室建立了贯穿每位职工职业生涯全过程的技能培训制度,2019年至今,共组织职工参加64次BIM技术交流会。另外,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实训基地,集合高校共办省级BIM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2019年毕业的夏晔,4年时间内,就从实习生成长为工程师。“我已经参加了3次省级比赛,1次行业比赛,每次都能学到很多,技能就是在一次次比赛中提高的。”夏晔告诉记者。
为有能力的人开绿灯,用心留人,更要用待遇留人。
为激励职工技能创新的积极性,BIM中心拿出高额资金奖励在竞赛中取得佳绩的成员,并向相关单位推荐优秀职工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拓宽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绿色通道。
“薪资必须向拥有更高技能的人才倾斜,让能者多得。”董耀军介绍,中建西北院还设立了优秀成果奖、创新工程师奖等。如今,这里的技能人才不仅薪酬待遇提高了,他们的创造热情也更加高涨。
□本报记者 张代弟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