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彦兵(右)将挂面包大捆。(资料图)
2014年4月,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在全国热播,这让榆林市吴堡县张家山镇高家塄村进入人们的视线,只因这里有一项代代相传了上百年的传统技艺——空心挂面。
在高家塄村,村民张彦兵因潜心钻研制面技艺、长期坚持诚信经营、热心帮扶群众致富,荣获了“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第七届道德模范提名奖”“吴堡县首届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登上2022年第四季度“陕西好人榜”。
12月2日,记者在张家塄村见到这位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彦兵,探寻他和空心挂面的故事。
把挂面做好大有前途
“我们家三代都是做挂面的,小时候睁眼闭眼家里都是做挂面的状态。”张彦兵从小就与挂面结缘,但早些年挂面销量与价格都不高,目睹了长辈艰辛的劳动并不能换来等价的报酬,他只能将挂面情结深藏心中,迫于生计外出打工。
直到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展示了吴堡县空心挂面的制作技艺,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报道随之而来,吸引了不少客商到村里采购挂面,此时张彦兵预感空心挂面的“春天”要来了。
“晚上睡不着,都在想着做挂面的事。”那年“五一”假期,一回到家中,张彦兵便一门心思扑在了做挂面上。
吴堡空心挂面,光醒面就要醒六次,再经过和面、破条、搓大条、搓二条、上大架、拉伸、挂面、分面等12道古法工序。做好的挂面纤细如丝、洁白如玉,从面架上如银丝般倾泻而下,当地人也叫“吊挂面”。
“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精准把控时间,比如醒面,多半个小时面就没韧性了,没办法挂了……把晾好的挂面刚收回来,就又要开始和面。连轴转太辛苦了,每天凌晨3点就要起床,一天只能吃一顿饭。”张彦兵告诉记者,过程虽然累,但也让他意识到,把挂面做好大有前途。
那年从5月2日到6月1日,夫妻俩做了100袋面,挣了7万元。张彦兵靠着卖挂面挣到了“第一桶金”,也让他对守护好空心挂面传统技艺有了底气和信心。
立业先立德。张彦兵对挂面的品质有着固执的坚持,按照传统使用优质小麦,坚持用本地山泉水,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挂面头”不重复加工……为了不涨价,就用最朴素的包装。
疫情期间,为了保证订单如期交付,张彦兵不惜花高价雇佣工人赶制成品,赔钱也要遵守承诺按时发货。
长期累积起来的好信誉,让张彦兵的挂面名气越来越大。“我们现在年产量大概400吨,计划产量要更高些,但是工人要经过严格培训才能上岗,产量一下子上不来那么多。”张彦兵对自己的挂面非常有信心。
一定要做出最好的挂面
在吴堡,空心挂面俗称“咸挂面”。为了让面条筋道有韧性,有句行话说“温度升高就加盐”,温度越高需要加的盐越多。为了保证挂面的绝佳口感,让吴堡空心挂面走出陕北,被更多食客接受,张彦兵开启了挂面“减盐”之路。
“每天做挂面都像搞试验,有时候试验失败,就一分钱都挣不到。光是不同品牌、不同产地的盐我都试了七八种。”经过数百次测试,张彦兵终于摸清了天气、温度、湿度、水盐比例、面条柔韧性之间的变化规律。温度升高多少加多少盐或者减多少水,他都烂熟于心。
2016年,在深圳、杭州等地参加展销会期间,张彦兵根据当地气温、空气湿度等因素,灵活调配水盐比例,现场制面大获成功,获得在场观众一片叫好。“当时做出来的挂面口感与在老家一模一样,就感觉我的技术越来越娴熟了。”张彦兵自豪地说。
痴迷于钻研制面技术的张彦兵,通过升级改造制面配方,一举攻克了三伏天做不了挂面,这个困扰了几代人的技术难题。
村里有一位做了一辈子挂面的86岁老人,听说张彦兵在三伏天也能做挂面,步履蹒跚走了几里地专门来参观。竖着大拇指对他说:“娃呀,三伏天里几辈人都做不了的生意,叫你给做成了。”
沉浸在挂面世界里的张彦兵,在解决技术难题后,又在品种创新上动起了脑筋。“开始只是试着加一点菠菜、萝卜,没人买我就免费送。慢慢地人们发现确实好吃,虽然卖得贵一点却很受欢迎。”张彦兵说,他搞创新容易上瘾,后来又在面里加了鸡蛋、南瓜、豆面、藜麦、苦菜、韭菜、西红柿等等,研制出了20多种“新潮”挂面。
随着挂面企业发展不断壮大,订单已不是十几斤的体量,品种太多忙不过来,就只好走少而精的路线。“我一直都在考虑创新,我的目标就是一定要做出最好的挂面。”张彦兵坚定地告诉记者。
把非遗技艺传承下去
吴堡县将挂面产业视为带动群众致富的支柱产业。当地政府找到张彦兵,希望他给村民搞培训,帮助大家提高制面技艺,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引领更多人进入这一产业,把吴堡空心挂面推向全国。
“从2014年开始,县领导几乎天天跟我聊挂面,当时给村里都是免费培训。”张彦兵说,他在县里、镇里、村里教过的学生超过1000人,有时候出去培训一次就是20多天。
作为有着独门绝技的手工空心挂面技艺传承人,张彦兵没有把自己研究出来的成果藏着掖着,反而更希望技艺被乡亲们广泛应用。“我现在是县里的技术特派员,谁家做挂面需要指导我都去,还会定期去挂面厂或者作坊给大家培训。”张彦兵微微一笑,他把挂面盐度降下来,就希望大家都能降下来,把品质提上去,产量搞上去。
“出去参加展销会时,只要条件允许,我都会在现场展示手艺,吸引更多人关注到手工空心挂面。”除了技术培训,张彦兵还通过网络直播、参加展销会等形式,不遗余力地向外界宣传、推介吴堡手工空心挂面。
“制作空心挂面费时费事费力,现在年轻人一般也看不上,不想学,而且做挂面要起早贪黑,费神费力不说,主要是没打工来钱快。”在张彦兵看来,尽管他的挂面产业发展得不错,但愿意传承、钻研空心挂面这门非遗技艺的年轻人还是偏少。教过的学生是不少,但真能当徒弟的,也只是寥寥几人。
如何让这一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这一问题一直萦绕在张彦兵心间,久久不能忘怀。
“我从小接触挂面,又通过挂面致富,对挂面有深厚的感情。我的愿望就是通过我的努力,把空心挂面这个非遗技艺传承下去,让家乡更多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张彦兵说。(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睿琳)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