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佳因一段“中英文无缝切换、售票手速惊人”的视频火爆网络,她和同事被称为——
本报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
陈佩佳(左)在工作中。(资料图)
“这手速像开了倍速。”“眼睛跟不上她的手速,耳朵跟不上她的语速。”……连日来,西安北站售票员陈佩佳因一段“中英文无缝切换、售票手速惊人”的视频在全网走红。凭借精湛的业务能力,陈佩佳收获了一众网友的惊叹与称赞。
在西安站售票车间,像陈佩佳这样拥有“中国速度”的“多面能手”不只一位。2月19日,记者走进西安北站售票大厅,探寻西安站售票车间“指尖舞者”的“炼成密码”。
专业源自热爱,95后售票员火出圈
身着干练的铁路制服,长发利落地绾在脑后,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纤细的手指在键盘上不断飞舞着,短短十余秒,车票和身份证件就递到旅客手中。今年29岁的陈佩佳,用七年时间练就了这份娴熟。
2018年,陈佩佳从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来到了西安北站,在售票岗位工作至今。七年来,在日复一日的积累中,她不仅掌握了“快、准、稳”的手速绝技,还将《全国铁路客运运价里程接算站示意图》一点点印在脑海。
“这些年,我对‘干一行、爱一行’有了更深的体会。每次坐在售票窗口前,帮旅客解决出行问题时,我都很有成就感。尤其是春运期间,每一张车票背后都是归心似箭的期盼。”这份正向反馈,成为她不断精进业务、提升服务水平的源源动力。作为业务骨干,陈佩佳连续三年获得车站春运售票冠军。
随着签证政策的优化,来往西安的国际友人与日俱增。勇于表达、大胆自信的陈佩佳,主动将自己的英语特长应用在工作中,利用业余时间苦练英语口语,看美剧培养语感,在售票中能够和外籍旅客“零负担”沟通。
“在车站,优秀的同事有很多,我只是有幸被大家发现。”谈及自己的走红,陈佩佳依然保持着平常心。她把此次在全网刷屏视作今年的“开门红”,将持续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
坚持以赛促练,班组技术能手频出
“最强大脑”李聪、“多语服务能手”陈佩佳、技术能手杨倩楠……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6岁的年轻团队,缘何能人辈出?
“我们聚焦旅客需求,组织职工参与售票业务流程重塑,通过单点课程、改善提案等精益工具运用,不断提升售票员整体业务水平。”西安站售票车间主任张芸说。车间共有119名职工,分为西安站和西安北站两个班组。以赛促练和常态化培训,是助推售票员技能提升的加速器。
能用50分钟默画《全国铁路客运运价里程接算站示意图》,被誉为“最强大脑”的李聪,如今主要负责售票车间的职工培训工作。曾在多次技能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她,将自己的经验手把手传授给新人。“车站制定了培训方案,每周一次、每月四次的业务培训,成为售票员‘蓄能充电’的重要保障。”李聪说,培训内容涵盖了客运规章、常用英语等。
在日常培训基础上,车站利用雷达图给每位售票员进行精准业务画像,建立售票员业务技能矩阵。对学习能力强、发展潜能大的职工进行重点培养,将其推荐到技能比武的赛场,在紧锣密鼓的备赛和高手如云的切磋中不断历练成长。
实践证明,售票车间的赛场练兵战术颇有成效。2024年,在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客运系统第16届职业技能竞赛中,车间派出的9名选手中,7人进入“铁路售票员岗位”比赛前十名,并且包揽了该项比赛的前五名。“今年,争取输送更多优秀职工参加规格更高的全路比赛。”新的一年,李聪目标明确。
实施青蓝工程,人才培养提质加速
随着电子发票的推行、新型票制的问世、12306各种功能的升级,售票岗位从原来“售出一张票”逐渐转变为“售好一张票”,这对售票员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每一次服务变革,都意味着要学习更多的业务知识。更新自身知识储备,不能有一个人掉队。”张芸说。车站通过实施青蓝工程,把技术能手培养作为改善项目,建立了一套培养流程,完善人才梯队建设和传帮带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提质加速。
技术能手杨倩楠、谢瑜琼,作为去年客运系统技能竞赛的佼佼者,已成为青蓝工程学习小组的带教力量。“在车间‘一年参赛、两年骨干、三年能手、五年导师’的培养路径中,大家都有着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追求进步的愿望更强,自我提升的劲头更足。”杨倩楠信心满满。目前,她正朝着导师的方向迈进。
对于售票岗位来说,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体现在更加优质的服务质量中。在12306覆盖范围面不断扩大的今天,人工售票窗口的价值何以体现?“相较软件而言,我们能够提供更加个性化、适配性、有温度的服务,根据旅客出行需求,规划出最优乘车路线和联乘方案。”张芸说。此外,车站通过精益管理,不断改进优化服务举措,致力提升旅客出行体验。
2月22日,又一年春运“大考”落下帷幕。西安站售票车间的“指尖舞者”,继续守在窗口的一方天地,书写着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故事。
记者手记
视频被各大央媒转发、全网播放量破亿、相关话题频登热搜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售票员陈佩佳的走红,绝非偶然。
练就过硬的岗位技能,离不开个体的努力,也离不开平台的成就。西安站售票车间抓牢技术能手培养“牛鼻子”,激活人才成长“一池春水”。把琐碎而重复的工作做到极致,勾勒出车间“指尖舞者”的生动群像。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