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健博
3月18日是国际社工日,西安市第四医院门诊大厅前,身着医务社会工作者马甲的韩珊正引导群众参与“筷”夹乒乓球、医疗地图等互动游戏。一位老人握着刚赢得的毛巾笑着说:“今天终于知道什么是社工了。”
30岁的医务社工韩珊已在服务病患的岗位上度过了七年。从富平县的乡间土路到西安三甲医院的走廊,她累计服务患者和家属4500余人次。
跨越五年的温情守护
“医生都说了,我要想站起来除非出现奇迹。”“让他活着有啥用呢?他死了,我儿子娶媳妇都会轻松些。”……2018年,韩珊入职陕西秦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下乡入户富平县北陵村时,听到这些话时内心五味杂陈。
蜷缩在土坯房的脑梗偏瘫患者,让这个24岁的姑娘开始了在富平农村的“破冰行动”。
独居老人刘叔因肌肉无力卧床三年,儿子失联四年。韩珊20余次入户探访,帮助他协调轮椅、申请帮扶政策……当失联四年的儿子跪在床前喊出“爸”时,刘叔眼里泛起了泪光。
退伍老兵姚叔的经历也令人唏嘘,心脏病致瘫后几度轻生,妻子又患间歇性精神疾病。韩珊组建了残障者互助小组,联系康复师入户指导康复锻炼,帮助他们进行疾病自我管理。
两年后,抱着孙子的姚叔逢人便说:“是社工让我获得了新生。”
五年间,韩珊的足迹遍布北陵村14个自然组。工作之余,她参与编撰的《农村康复社会工作实录》,成了多家机构的学习材料。
社工服务与医疗融合
“起初,医护人员以为她是医院的志愿者,参与小组活动后,才知道她是社工。”74岁的透析患者家属徐新民说,“医护人员帮我们治病,社工帮我们进行情绪疏导,这是我们的幸运。”
2023年,韩珊转战西安市第四医院,在血液净化中心为透析患者和家属服务。她搭建的“肾友之家”平台累计服务患者2千余人次。
扎实的服务也让她有所收获。2024年4月,她编写的《肾病青年个案案例》获得西北社会工作案例大赛三等奖。同年,她编写的《医路相伴,携手同行——肾透析患者家属互助支持小组》获全国医务社工专业技能论坛优秀案例奖。
当看到急诊医护人员为拯救生命而奔跑时,她说:“医护人员也是我的服务对象,我想让他们轻松工作。”为此,她提出“医者愈己理论”,为医护人员设计了减压艺术手工坊以缓解工作压力。
“我们的服务需要嵌入医疗体系,社工专业要与医学专业相融合。”韩珊这样理解医务社工的特殊性。
培育新生力量
3月25日,韩珊带领两名实习生,在西安市第四医院产前门诊等待区服务。“准爸爸们,与其在这坐着玩手机,不如跟随社工参与准父母成长营小组活动。”韩珊说。
在小组活动中,她倾听准父母在孕期的情绪和压力,做好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纽带。同时,她对实习生进行专业督导,带领他们总结反思。
“疾病只是人生长河中的浪花。”在西安市第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走廊,实习生孙娇红正跟随韩珊开始实践之路。实习期间,韩珊督导实习生完成访谈。近三年,她督导的西北大学4名学生全部投身社工领域。
“病历之外还有人生。”这是韩珊常说的话。她主导的“肾友互助成长小组”使治疗依从性提升20%。
这个农村出身的姑娘始终记得,当年刘叔学习制作手工串珠后,送给她了杯垫;收到医疗救助金的刘阿姨的感谢……当新社工请教如何首次入户时,她望着窗外的玉兰新芽微笑:“你看,生命的温度总会传递下去。”
韩珊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开展肾透析患者家属互助支持小组活动。(资料图)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