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陈沐妍
3月24日,在西安航天复合材料研究所306室,高级工程师刘宁正埋头于树脂生产方式的革新研究中。她身着白色工作服,眼神专注,手中仪器精准操作,一丝不苟。
作为陕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刘宁已承担重大科研项目10余项。
此次,她面临的挑战是将树脂产量提高七倍,以满足提高工作效率的需求。
缘起情怀,初心如磐
2015年,即将博士毕业的刘宁,本打算像大多同窗一样进入高校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与了课题组的航天横向课题,航天情怀在心中扎下了根。”当刘宁得知研究成果能助力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时,她突然意识到科研不应止于论文。
于是,刘宁毅然踏入研究所,与星辰大海结下不解之缘。
初入岗位,她便遇到了“硬骨头”——研制某新型树脂配方及预浸带。这一任务在国内尚属空白,不仅要求平衡各项性能,而且参考文献也寥寥无几,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挑战。
“那时,我是树脂领域的‘小白’,原本的研究方向是偏复合材料成型工艺。”刘宁说,“实验失败是家常便饭,但每次失败都让我离成功更近一步。”
经过一年攻关,刘宁整理出清晰的研制思路,不仅攻克了技术难题,还推动了复合材料产品成型工艺的重大进步。
“连做梦都是材料性能下降了,有时会特别崩溃地惊醒。”刘宁给记者分享当时发的微博,那段日子虽然辛苦,却提高了抗压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份乐观与坚韧,正是她不断前进的动力。
科研攻坚,破茧成蝶
“单一的突破远远不够,建立完整体系才是关键。”刘宁的科研理念透露着战略思维,针对不同工况需求,她构建起覆盖多温域的新型环氧树脂矩阵。
2020年,一个紧急任务摆在了刘宁面前:某耐烧蚀隔热材料韧性不足。
“我对这种材料一无所知,但责任在肩,必须迎难而上。”作为研发团队负责人,她从多条攻关路线的规划与即时调整,到模具、设备、人员资源的利用,都进行了周密考虑。
最终,刘宁创新采用新思路,使材料韧性达到了以往的4倍,成功获得了优异配方并应用于产品之中。
“科研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每一场战役都需要全力以赴。”她的电脑里,密密麻麻的报告支撑着研究所项目的立项和技术发展布局。
“看待问题不能只站在一个点,那样很容易陷入盲区。”刘宁深有感触地说,必须要从宏观角度思考问题,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加综合和全面,在科研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精益求精,匠心独运
在同事眼中,刘宁是个不折不扣的“卷王”。
无论是紧急的树脂研制任务,还是棘手的项目论证和课题实施,她总是主动接下“救火任务”。
“只要我承诺负责的任务,就要做到极致。”刘宁的话语简单而有力。
每当承担的某种材料攻关结束或项目结题时,别人或许会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刘宁心里的弦仍然紧绷着。
“材料性能还可以优化改进,项目里还有几处小问题可以再调整。”她解释道,“满足感是来自内心,只有自己清楚这件事是不是做到位了。”
这种对科研的极致追求,让她在5年间没有休过一天年假,加班也早已成了常态。
在刘宁的文件柜里,堆满了实验数据,这些是她无数个深夜和周末调研查阅、奋笔疾书的成果。
“航天产品容不得半点瑕疵,每个细节都可能是成败关键。”她说,看到研究成果能够应用,那种成就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哪怕加班加点,哪怕困难重重,我都不会退缩。”当被问到如何看待工作时,刘宁说,这是工作是责任,也是荣耀。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