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牟影影
患者送来锦旗与感谢信(左一为冯东宁)。
晨光未散,西安唐城医院神经内科的走廊已响起冯东宁的脚步声。5月8日清晨,她如往常一样,提前半小时到岗,独自穿梭在病房,轻声询问患者夜间感受,将他们的状态熟记于心。
“提前掌握情况,才能在查房时做到心中有数、精准判断、避免疏漏。”作为科室护士长,冯东宁常说:“这份‘额外’的半小时,是对生命最朴素的守护。”
在为一名急性脑梗病人做完术前访视、皮肤准备,并耐心进行心理疏导后,目送病人被平稳送进手术室后,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技术可以挽救生命,但唯有温度才能治愈心灵。”冯东宁始终将这句话铭记于心。
曾经有一位88岁的失能卧床老人,让她记忆尤为深刻。由于子女无法照料,老人住院后的生活起居,便全部落在了护士们的肩上。
冯东宁带领护理团队,每天定时为老人叩背、喂饭、洗漱、清理排泄物……在她们的精心呵护下,老人始终干干净净,身上没有一丝异味,病情也得到好转。
家属特意送来锦旗,并深深地向她们鞠了一躬,哽咽着说:“你们替我们儿女尽孝了。”那一刻,冯东宁和护士们的眼眶也湿润了,所有的辛苦在这份认可与感激面前,都化作了满满的成就感。
在神经内科,科室每月住院人数约200人。患者群体基本上都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高龄患者达90岁,还有不少失能人员。
面对繁重的护理任务,冯东宁和她的团队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在日常的相处与照料中,她们对病人也像亲人一样。
“细节决定服务质量。”冯东宁常对护士说,“要将‘零差错’的理念刻入骨髓。”
每一次查房、每一份医嘱核对、每一次急救配合,她都以最严谨的态度对待。她还经常组织护士们开展模拟应急演练,让规范操作成为肌肉记忆,确保在任何突发情况下,都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反应。
朱阿姨便是众多受益患者中的一员。她每年都会选择到这里住院治疗,用她的话说:“每次来这儿,心里特别踏实。从治疗用药到生活服务,每一个环节都让人放心。”
这份信任,是对冯东宁和护理团队最大的褒奖。
“技术治病,仁心愈人。”冯东宁的手机存着数百位患者的联系方式,下班后回复咨询成了她的“第二工作”。
有些新入职的护士,面对工作压力,常常感到焦虑和害怕,尤其是值夜班时,精神高度紧张,甚至濒临崩溃。冯东宁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面对年轻护士的紧张焦虑,她不仅将家搬到步行10分钟路程的小区,还建立“一对一”心理疏导机制。
“别怕,有我在。”深夜查房,冯东宁轻握患者颤抖的手,温柔地说,新护士值夜班崩溃时,她揽住对方重复这句话。这句简单的话语,成为患者与年轻护士焦虑时的定心丸。
结束访谈时,冯东宁顾不上休息,又马不停蹄地朝着病房走去……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