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图/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9月5日,在陕西省第四届“三秦工匠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决赛中摘得桂冠后,陕西省煤田物探测绘有限公司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姚朝曦便紧锣密鼓地投入工作中。
姚朝曦与无人机的缘分始于大学时代。作为自动化专业学生,他从组装固定翼航模起步,在亲手拼装的模型机腾空瞬间收获成就感。正是这段经历,让他首次接触无人机,并了解到其在工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作为煤炭大省,陕西对煤田勘探、矿区监测的需求与日俱增。无人机凭借高效、安全的特性,已成为地质勘探的核心工具。但野外作业环境恶劣,粉尘堵塞电机、颠簸导致接线松动等故障频发,若维修不及时,将严重耽误勘探进度。
物探测绘公司积极推进内部技能等级认定,规范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培养出“懂地质又懂无人机”的复合型人才。
姚朝曦的成长轨迹正是这一转型的缩影。
凭借自动化专业的电子电路和机械控制基础,加之对无人机的浓厚兴趣,他主动承担起日常维护工作。从“兼职帮忙”到专职装调检修技术人员,再到负责公司内部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业务,他的角色不断变化,对职业使命也有了更深的认知。
在姚朝曦看来,无人机装调检修工具有两大独特性:比无人机操控员更懂机器本身——操控员聚焦如何飞行完成任务,他们则关注机器能否飞行、是否安全;比研发工程师更贴近行业应用——工程师设计通用技术,他们则将技术落地到煤田地质场景,例如加装防尘罩、加固机身等定制化改造,保障无人机在粉尘多、温差大、地形复杂的矿区稳定作业。
入行初期,姚朝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将自动化理论与地质无人机实际需求相结合。有一次,他按通用流程装配的勘探无人机在陕北矿区试飞时因电机进尘突然停转,所幸设备未受损。
这次事故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掌握真正的地质无人机装调检修要诀。此后,他多次跟随资深地质工程师赴野外,记录不同矿区故障类型,查阅行业使用规范,逐步构建起系统实战知识体系。
如今,姚朝曦不仅负责煤田地质专用无人机的装调检修,也承担着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他通过制定集团内部技能标准、组织培训考核,助力同事从“会操作”升级为“会维护、会检修”。
去年,经他培训的15名无人机装调检修骨干在榆林矿区勘探中大显身手——5台无人机全程无故障运行,提前完成井田测绘任务。看着同事们从新手成长为能手,姚朝曦由衷感慨:“这比我自己夺冠还开心。”
调试维修无人机。
检查无人机设备。
扫二维码看精彩视频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