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唐雪玮
10月9日,在兵器工业总医院老年病科的病房与诊室间,科主任王彩霞的身影依旧步履匆匆,却又始终带着能安抚人心的沉稳。
从医十六载,她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这片让她深怀归属感的土地,更将一颗仁爱之心,毫无保留地倾注于老年医疗事业。在守护“夕阳红”的医路上,她始终以“尊老、敬老、爱老、助老”为初心,绽放着属于自己的星光。
锚定老年医学的温暖坐标
2009年,王彩霞自血液病学专业毕业,怀揣着对医学的朴素信念,走进了兵器工业总医院。直至2020年,根据医院学科调整安排,她接过老年病科主任的重担。彼时,我国老龄化程度持续加剧,老年患者群体日益庞大。
初时的老年病科更像综合内科,诊疗范围宽泛却无核心特色,一度面临学科边缘化的挑战。为解决“科室的核心竞争力在哪?”这个问题,王彩霞积极投身各类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潜心研读国家学科建设指南,她的方向在不断思考中逐渐明晰。
王彩霞深刻认识到,伴随国家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医学正迎来发展的关键时期,“老年医学不是全科兜底,而是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从身体功能、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等多维度守护老人,核心是提升生活质量,而非单纯治病。”
她带领科室率先推进老年综合评估工作,引入专业评估系统,规范筛查衰弱、肌少症、营养不良等老年综合征,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有位70多岁的老人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阻肺等多种疾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我们通过综合评估调整用药,进行饮食与生活指导,再加上积极干预,他的住院频率明显降低。”这样的案例,让她更加确信:“老年病科的特色,就是用多维度思维帮老人有质量地生活。”
以同理心织就医患“连心网”
在王彩霞的诊室里,耐心与同理心是不变的底色。老年患者多有听力减退、性格执拗的特点,她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沟通技巧:“说话要慢,频率要贴合老人的节奏,多拉一拉手、拍一拍肩,肢体接触能让他们觉得更亲切。”有位来自富平的书法家患者,因反复心衰、贫血常年住院,每次来都给她带亲手烙的煎饼,还特意写藏头诗赠她。“这份情谊,让我觉得当医生特别幸福。”
然而,面对高龄、多病共存的患者群体,她也时常体会到医学的局限与作为医生的无奈。有的老人因子女对治疗态度消极,在生命末期缺乏足够关爱;有的养老院老人拉着她的手不愿松开,反复问她们什么时候再来,叮嘱她们常来看看。
令她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一次常规的老年综合评估后,评估表上一位老人留下的并非问题答案,而是一句:“非常感谢你们,已经很久没有人愿意陪我聊这么久了。”这句质朴的反馈,深深触动了王彩霞及科室全体同仁,也让他们更深刻地领悟到自身工作的深远价值。
除了临床诊疗,王彩霞还把健康守护延伸到院外。每年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重阳节期间,她必定带队走进养老院、社区,为老人开展义诊、普及健康知识,还为腿脚不便的老人上门体检。
她坚持全年无间断查房,组织策划多种形式的健康科普与义诊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录制健康科普视频,将专业的医疗服务与人文关怀切实延伸至养老院与社区的每一位老人身边。
2025年,王彩霞获评“2024年度陕西省岗位学雷锋标兵”,这份荣誉,正是对她多年来“以院为家,待患如亲”扎实工作的最佳印证。
以初心照亮“夕阳”前路
从初入医途的青涩,到如今医院老年医疗领域的“深耕者”,王彩霞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医学早已不只是一份职业,而是我毕生的事业与精神寄托。”谈及未来,王彩霞的目光坚定:“我们要联合康复、营养、中医等学科,打造专业的多学科诊疗团队;加强与养老院的深度合作,让医养结合真正落地;还要攻克科研短板,全力争取市级重点专科资质。”
她笑着说:“这辈子就会当医生,不后悔。能看着老人从卧床不起到能自己走路,看着科室从迷茫摸索到方向清晰,这份成就感,是任何东西都替代不了的。”
在王彩霞看来,老年病科的成就或许平凡而普通,但正是这些平凡中的温暖,汇聚成了守护“夕阳红”的伟大力量。
她就像一束星光,虽不耀眼夺目,却始终温柔地延长着老年人有质量的生命岁月,也为科室老年医学的发展,踏实地铺就着前行的每一级台阶。
王彩霞(右)为患者诊疗。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