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三秦工匠、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曹文军
曹文军测量焊管误差。
“我的工作就是把钢带卷成螺旋钢管。”曹文军指着偌大的机器向记者介绍着。轰隆隆……焊管机组开动了,只见工人将成捆的钢带拆开,在机器的作用力下,钢带被展平后依次移动通过成型器,被卷曲为相应规格的管坯,并按规定长度被切断,再通过后续精焊、精整修磨、检验等工序,一根螺旋焊管就加工完成了。
近日,记者来到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宝鸡钢管)输送管公司制管三分厂,高级技师曹文军正在进行卷管成型生产作业指导。
一把量尺、一条条长龙般的钢管都浸满了他辛勤的汗水。潜心扎根一线34年,他先后获得宝鸡市技术能手、陕西省首席技师、陕西产业工匠人才等荣誉称号,同时也是2020年三秦工匠、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做好做精每项任务
曹文军说,“歪木头,端匠人”,作为技术工人,就要在遇到困难时想办法去解决,把交到手上的任务做好、做精。
为满足“西气东输”管线工程建设,2001年,制管三分厂建成投产。建厂初始,业界并不看好国产前摆式大口径焊管机组能高质量运行和达产,曹文军却被调到这里担任调试班班长。面对难题,曹文军没有气馁:“只要肯钻研,有敢于克难制的精神,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他暗下决心,创新操作方法、反复验证,带领班组逐步摸索出了新的钢带对接操作方法,使机组半年达产,产量逐年攀升。
2013年,为了再次提升质量和效率,宝鸡钢管决定将分厂工艺由一步法改造为预精焊两步法。预焊机组设备在没有本质提升的情况下,要想满足进口精焊机组对管坯的要求,难度不小。曹文军带头开展技术攻关,查资料、分析数据、现场试验……通过对成型器参数再度优化,使得高钢级、大壁厚管坯成型车速由原来一步法时最大1.4米/秒达到两步法的3.5米/秒,且一次性通过率提高到96%以上,保证了钢管生产质量稳定。
焊管机组换道时,调型质量决定了调型废管的长度。以前的废品长度多为8-12米,曹文军自创了“6M+1统一”成型工艺方法,统一双机组设备成型基础数据,并利用自己总结的计算公式高度统一每次的换道调型设定参数,使高钢级、大壁厚、大口径的油气输送管调型废品长度降到3米以下,且创造了废品长度0.9米的纪录。单此项已累计创效170余万元,并已在其它制管企业推广应用。
2019年,基于中俄东线管道对接自动化施工的高标准要求,为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将钢管局部不圆度控制到最佳水平,曹文军主动承担了技术攻关的重担。他从调型换道源头入手,制定了3套方案,再与技术人员不断论证,确定最佳方案后又连续跟班逐根测量,直到钢管椭圆度达到要求。“面对打造智慧管线样板的中俄东线,咱们必须抛弃旧观念,提升产品质量到新高度,让用户更满意。”曹文军心里明白,只有做精产品质量,才能使企业在市场上树立品牌。
自主创新工具解决生产难题
多年来,曹文军通过小改小革和创新发明,为一线操作员工制作了几十件“称手”的专用工具。他设计的4毫米小钝边刀盘能高效满足焊接坡口工艺,使得薄壁钢管的外焊缝高度由2.0毫米降低至1.5毫米,解决了小口径钢管防腐生产材耗控制难题,每年给企业带来几十万元的经济效益。
受前摆式机组空间限制,拆对岗位自动化程度较低,长期依赖人工操作,员工必须多次使用长勾将几十公斤重的钢板拉到废料斗,劳动强度大而且安全风险较高。曹文军潜心研究,设计开发出一套“板头仓改造”机构,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得到了领导和员工的称赞。
他制作的“钢管内火焰切割飞溅隔离器”,大幅降低了钢管内壁修磨的劳动强度,也填补了螺旋焊管火焰切管飞溅物无配套工装的空白。
他组织创建的“工艺执行微信群”,确保了各班组操作手法和数据高度统一,使得管坯成型质量大幅提升。
曹文军坦言,“我初中毕业就进厂工作了,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落后。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不断学习新工艺,改进工装、做出精品。”曹文军说。
本报记者 赵院刚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