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3月23日8时15分,西安站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机务段火车司机王科坐在631号机车驾驶室内,为发车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驾驶火车只是工作中的一个环节,早在3月22日22时,王科就抵达单位候班。从牵引列车往返“西安-延安”线路,再到换班、退勤回家,他的这次出乘用时13个小时。
“K8162次列车,可以发车。”8时30分,发车指令响起后,王科立即投入工作中。他时刻关注着通行信号灯的变化,紧盯驾驶台仪表,不时通过电台与总指挥室和前方车站联络,确保线路安全通畅。
王科值乘的包西铁路行经黄土高原,穿越毛乌素沙漠,坡道起伏多变,天气情况多变,对司机的驾驶要求更高。为了平稳操纵火车经过复杂地段,他曾当起旅客进行乘车体验,边问边学边体验,历时一年终于摸索到平稳操纵的办法,并在全段推广使用。
一路下来,王科一直处于全神贯注的工作状态。西安机务段随行人员马宣解释,火车司机肩上担着成百上千人的生命安全,机车行进途中必须做到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时刻保持人在车上、车在心上的状态。
车行过半,逐渐升高的气温,轻微晃动的车厢,狭小的驾驶室,频繁过隧洞引起的明暗交替……每一项都给平稳安全操作带来挑战。王科似乎早已习惯了这种工作环境,严格按照行车时速操作。
11时左右,火车行至黄陵南站。利用短暂的停靠时间,王科告诉记者,1997年,19岁的他成了西安机务段的一名火车司机学员,学习驾驶内燃机车。“铁路机车司机资格考试很难,要成为合格的司机更难。”王科说,安全、平稳驾驶机车是火车司机最基本的素养,同时还要具备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从学员到独立驾驶机车,至少需要3年时间,要想当一名好司机,则要用一生去践行。
每次执勤,王科都要重复同样的步骤及动作几百次甚至几千次,这无疑是枯燥的。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坚守了27年,做到了“零失误”,安全驾驶火车行驶19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0圈。“能与铁路共成长,见证机车一步步向电气化、智能化转变,我深感荣幸。”他说。
不是在开火车,就是在开火车的路上——这是王科对工作的总结。20多年的职业生涯,他感觉亏欠家人太多。王科说:“但当我把旅客安全送到目的地,那一刻的自豪感战胜了一切苦与累。”
王科还是个好师傅。作为全国工人先锋号“钢人铁马”631机车乘务组第18任组长,他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行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司机,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从一名司机成长为一名好司机,再到带出一群好司机,王科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钢人铁马”精神,做到了“在岗一分钟,跑好六十秒”。2024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当日16时52分,列车准时停靠西安站。目送旅客下车后,王科对本次执勤任务进行梳理,随后将机车牵引入库,交给了保养维修人员……
工作中的王科。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