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王荣荣载誉归来。
5月的安康,汉江边花开正艳。7日清晨,街头的晨雾未散,陕西康嫂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培训教室的灯光已经亮起。
日前,刚刚从北京捧回“全国劳动模范”、2025年“最美职工”荣誉的王荣荣,来不及整理满柜的奖章,便匆匆换上工装,伏案整理劳模宣讲材料。她的手机屏幕上,不停闪烁着安康市“职教宣传推介官”的沟通信息。
“在家政行业,只要敢拼、肯学,就能改写命运,每一份努力都终将绽放!”从负债累累的单亲妈妈到全国劳动模范,安康汉滨区女子王荣荣用十年奋斗光阴,在家政行业浇灌出一片芬芳。
破茧:汗水润得芳蕊开
“第一次抱起婴儿时,我手抖得像筛糠。”回忆起2015年刚入行的经历,王荣荣笑得有些腼腆。
彼时的她,正经历人生至暗时刻:丈夫因病离世,留下40万元债务和不满3岁的儿子。村干部的一条短信让她抓住了命运的绳索——免费参加家政月嫂培训。
培训班里,王荣荣去得最早、走得最晚。为了掌握婴儿抚触技巧,她对照模具反复调整力度,手指关节练到红肿;深夜回家,她抱着枕头模拟换尿布、喂奶。凭借这股韧劲,她以满分通过考核,成为康嫂家政的一名月嫂。
然而,初入职场便遭冷遇。“客户见我年轻就摇头。”王荣荣咬咬牙,主动提出“三天免费试用”:为产妇定制月子餐,给新生儿做抚触,深夜帮客户处理突发状况。一次,她发现一名婴儿头部活动异常,及时建议就医,确诊为斜颈后,她用患有腱鞘炎的双手,坚持三个月每天为孩子按摩,最终换来孩子康复。
四年一线服务“零投诉”,累计服务30多个家庭,客户满意度100%,锦旗挂满了墙面。“家政不是简单的体力活,是技术活,更是用心换心的良心活。”她说。
振翅:一树紫薇千簇红
2020年,王荣荣在全国扶贫职业技能大赛上摘得家政服务项目金奖,成为当时全国唯一一位家政服务“全国技术能手”获得者,北京一家公司曾开出月薪3万元的高薪聘请她。
“说实话,那笔奖金能让我还清外债,过上更轻松的生活。”她摩挲着获奖证书上的烫金字,望向窗外的青山,“村里还有那么多姐妹跟我当年一样,在贫困里打转。”于是,王荣荣选择留守秦巴山区。
2021年,王荣荣从金牌月嫂转型为培训讲师。“第一次站上讲台腿都在抖,讲完后背全是汗。”她在田野里对着群山练习发声,把家人当学员模拟上课,用手机录下自己的授课视频反复修正。
很快王荣荣便摸索出因材施教的方法:给农村妇女用方言讲解“月子餐里的营养学”,对大学生学员引入“婴幼儿心理学”案例。她带着教案走进安康10余个县区的贫困村,办起“田间课堂”“院坝课堂”,让留守妇女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学技能。
2024年,王荣荣响应援藏号召,主动请缨踏上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高原反应让她整夜失眠,语言不通成了最大障碍。针对游牧生活特点,她创新“流动帐篷课堂”,设计“藏式家居整理”“高原母婴护理”课程,在牦牛帐篷里演示婴儿护理,用手语比划着传授技能,还指导创办了阿里首家家政公司。
结业时,20名藏族学员穿着盛装献上哈达,用不流利的汉语说:“您教会我们技能,就像给帐篷开了扇窗,能看见外面的世界。”如今,这些藏族姐妹人均月收入从不足2000元涨到4500元,从此“牦牛帐篷里飞出金凤凰”。
截至2025年,王荣荣累计培训学员8000余人,带动2000多人就业。
“每次看到姐妹们靠双手改变命运,我就觉得,当年那个在夜市摆地摊的小姑娘,终于活成了自己的光。”王荣荣骄傲地说。
绽放:家政沃土育群芳
“要用科技让家政服务更精准。”2022年,王荣荣敏锐捕捉到“互联网+家政”趋势,牵头搭建“安康家政嫂”数字化平台,VR技术模拟居家场景,服务流程实时追踪,客户需求智能匹配。
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其工作室不仅是培训基地,更是家政行业创新的“孵化器”。依托培训及互联网技术,对用户、服务人员、合作伙伴在服务执行过程中的数据留痕,结合大数据、智能算法,持续提升服务产品的标准化,进一步形成“互联网化”快速复制能力。
“科技是工具,匠心才是灵魂。”王荣荣常对学员说,“根扎得深,花才开得久。”
如今,作为“安康家政嫂”形象代言人,研究家政知识和行业动向,备课、教课,运营社交媒体账号,受邀到企业和学校演讲……这是她现在的生活日常。
“有人说家政是‘伺候人的活’,但我想让大家看到,这是一份充满技术含量和人文关怀的职业。”工作室墙上挂着学员合影,其中一位95后学员正在备考育婴师资格证,“现在,有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实现人生价值。”
从汉江之滨的金牌月嫂到“家政引路人”,她始终相信,“家政虽微系万家,生命能量在劳动中绽放。”
安康市花紫薇花的花期跨越夏秋,年复一年盛开,正如王荣荣的奋斗故事,仍在续写……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