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郝佳伟
4月29日,陕西大会堂内掌声如潮。
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焊工汪江身着工装,郑重其事地接过“三秦工匠”荣誉证书。表彰大会结束后,他不敢稍作停留,立刻前往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三线项目现场。
在焊花飞溅的施工现场,汪江手持焊枪,目光如炬。17年来,这束跃动的弧光不仅照亮了他从普通焊工到焊接专家的成长之路,更映照出他在钢铁上“绣花”、奋斗中闪光的动人故事。
崭露头角:天赋与汗水的交响
天赋与努力的叠加,让汪江迅速崭露头角。2009年,陕西化建公司设备制造公司技术比武,当其他选手还在犹豫参数时,汪江已胸有成竹调试焊枪。三小时后,评委围着他的作品惊叹:“这平整度,这熔深,简直像机器焊的!”第三名的成绩,让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慢慢走进众人视野。
三年后,他与四位省级技术能手并肩作战,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陕西选拔赛中夺得第12名。赛场上,一位老师傅焊接时的从容姿态让他挪不开眼——焊枪游走如笔,铁水在钢板上绽开完美的纹路。
“原来焊接可以这么美。”汪江暗下决心:“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此后,他记录每个焊接参数。午休时间,别人在宿舍休息,他却在车间反复练习,直到眼睛被弧光灼得通红。
厚积迎来薄发。2018年,汪江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陕西省选拔赛中拔得头筹;2023年,他摘得全国建筑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陕西省选拔赛第二名,获“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并在国赛中荣获二等奖。
2024年,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舞台是他的高光时刻,汪江以精湛技艺勇夺焊工赛项亚军,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领奖台上,他依然谦逊:“每一次获奖,都是新的起点。”
勇攀高峰:挑战与创新的淬炼
在汪江眼中,焊接不仅是技术活,更是“艺术创作”。面对复杂的焊接任务,他总能以巧思破局,用创新破解难题。
2016年,汪江带队承担NDC项目8台柴油罐、30台储气罐的焊接任务。外方监理的要求近乎苛刻:焊缝必须均匀、圆滑,表面零瑕疵。
项目车间里,汪江盯着眼前的柴油罐,眉头紧锁。他举着焊枪反复试验,突然灵光一闪,和机修师傅沟通,将熔嘴电渣焊熔嘴改造加长。当第一根特制焊枪在罐体底部顺利施焊时,连在场的老师傅都鼓起掌。最终,38台储罐焊缝全部一次性通过检测,这不仅是公司首次按国际规范制造设备,更让汪江在行业内声名鹊起。
榆林炼油厂的脱硫反应器项目,堪称焊接界的“珠穆朗玛峰”。面对直径1600毫米、厚34毫米的合金钢焊接难题,汪江主动请缨。
由于公司尚无成熟工艺,他连续数周扎根车间,反复推演参数。焊前150摄氏度的预热让车间像蒸笼,汪江却要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筒内进行封头与筒体的对焊。埋弧焊机头挡住视线,他就半跪着操作,汗水顺着安全帽的缝隙流进眼睛里,蜇得他生疼。
为攻克难关,他制定了“分段控温、精准施焊”方案,连续十几个小时的焊接,他咬着牙坚持,直到最后一道焊缝完成。当检测报告显示合格率100%时,这位硬汉红了眼眶,“每一道焊缝都是我的作品,容不得半点马虎。”
筑梦传承:匠心与使命的接力
“师傅,我这道焊缝又不合格。”年轻焊工小李找到汪江。他只是拿起焊枪,在废钢板上演示:“看,手腕要稳,速度要匀,就像写毛笔字。”他独创的“三教四练”法,让枯燥的焊接教学生动起来。学员都说,汪师傅的课堂连参数都带着故事。
在朱瑞锋创新工作室,汪江像个不知疲倦的“技术狂人”。他带着团队研发马鞍型埋弧焊,将焊接效率提升3倍;试验带极电渣堆焊,解决了传统工艺的缺陷问题。120余项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每一项都凝聚着他的心血。
而最让他骄傲的,是看到曾经的学员成长为技术骨干。“焊接这行,要有人传承,才能生生不息。”他常这样说。如今,汪江带领的焊接团队已是公司的“王牌之师”,团队成员个个技术精湛,承担着公司大量高难度焊接任务。
回到项目一线,汪江再次戴好护目镜,举起焊枪,西三线项目的工地上亮起了点点焊光。17年来,焊枪换了无数把,但他眼中的执着从未改变。
责任编辑:陈沐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