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韩晶
5月6日,晨光洒在西安钟楼斑驳的砖墙上,巷子口的油茶摊腾起白雾,93岁的张奶奶颤巍巍地捏着饺子皮,嘴里念叨着“还没给六一包一顿”。她已认不出儿女,却记得那个总穿警服的身影。不远处,姚六一正匆匆走过,左口袋里的钥匙叮当作响——那是66岁苍大妈的家门钥匙,也是3000多名街坊托付的信任。
从青丝到白发,钟楼小区这条200米的小巷,他走了整整20年,走出了一段“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故事。
“遇事不能往后缩”
2017年11月的一天,一名男游客来西安旅游,住进钟楼小区内一家青年旅社。男方因失恋情绪失控,借着酒劲儿,将一名女店员和一名女游客劫持。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姚六一赶到旅社。嫌疑人挥舞着剪刀,威胁姚六一不要靠近。那一刻,姚六一选择了“不退缩”。他临危不惧,沉着应对。通过询问嫌疑人需求的方式,稳定住嫌疑人情绪。之后,趁嫌疑人分神瞬间,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把将被劫持的女游客拉到自己身后,从而初步缓解了这场危机。然而,女店员还在嫌疑人手中,真正的危机仍未解除。过了一会儿,特警队员赶到后,姚六一将现场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并绘制出现场草图。特警队员按图展开营救,最终将嫌疑人控制,解救了店员。
事后,有人问姚六一怕不怕。他说:“说不怕是假的。但穿了警服,遇事就不能往后缩。”
事实上,这并非他第一次直面危险。2015年9月,居民楼突发大火,他冲进火场救出母女,又返回关煤气、泼水灭火;护城河边,他冒死拽住轻生女子,直到消防队员赶到……
“不能让群众吃亏”
2023年,姚六一开始装修房子,至今还未完工。同事白雯起初不解,“你工资不低,钱去哪儿了?”直到今年春节,她跟着姚六一走访居民才发现,他今天给张妈提桶油,明天给赵叔送袋米,后天给独居老人塞盒鸡蛋……“过个年,送出去几十桶油、上百斤米面。有的老人病了,他就带着礼物去看望。”说到这些往事,白雯红了眼眶。
“群众吃亏了,我得补上。”姚六一的手提袋里总装着米面油券、鸡蛋、老干妈酱、午餐肉等,调解纠纷时,若群众一方弱势,他便自掏腰包。
沛歆的故事更让人动容——她独居、无身份证,还养了13条流浪狗,屋内脏臭不堪。姚六一跑遍相关部门为她办理身份证、申请低保,又联系西安市小动物保护协会为她安置工作。冬天送肉、夏天送饮料,只为让同事对她好些。“她也是个可怜人。”姚六一叹息。
“有个啥事,你只要给他说,半夜能从纺织城赶过来给你处理,六一这人嫽得很!”
“我生病的时候,六一给我买饭、送菜,比我儿子都强,他是警察,更是咱自家人。”
“我们商户有纠纷时,他立马就想办法化解,暂时解决不了的,他就联合多部门现场办公,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
……
每每提起姚六一,小区的居民都竖起大拇指。
“我伙计最好”
“姚警官是我伙计!”75岁的老王逢人便念叨。他是一名间歇性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翻垃圾、深夜高喊,邻居避之不及。唯独姚六一从不躲闪,总是递上一根烟,帮他拉好衣领,轻声问:“老王,今天按时吃药没?”
十余年来,姚六一累计三十多次送老王去精神病院。一次在医院门口,老王突然要挥拳打人,姚六一盯着他的眼睛问:“你要打我?”老王愣住,拳头缓缓垂下。后来,老王病情稳定,见人就炫耀:“我伙计让我好好吃药。看,这是他送的午餐肉。”
老王只要进警务室,看见姚六一先敬礼,然后把他的照片从墙上“请”到超市的桌子上,再在桌子上堆满可乐、八宝粥。有人打趣:“六一,你看老王把你当‘菩萨’供着呢。”姚六一哭笑不得,却更心疼老王孤苦。为此,他跑遍相关部门,最终为老王申请下来了残疾补助金。
2024年冬,老王因病住院,做手术无人签字,姚六一挨个劝说其家属,“他是你们的亲人,不能任他自生自灭。”
出院后,老王一边吃着姚六一送来的水果,一边拉着他的手嘟囔:“我伙计最好……”
考虑到独居的老王上了年纪,为了让他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姚六一与多部门协调后,于今年5月4日将老王送到养老院生活。
暮色中的钟楼再次敲响,在姚六一叮当作响的钥匙声中,藏着长安城最温暖的人间烟火——有人拆下防盗窗在阳台种下蔷薇,有夫妻把备用钥匙塞进姚六一的警服口袋,有孩子举着棒棒糖追着喊“警察爸爸”。
二十年春风化雨,这位总说自己“没干啥大事”的民警,早已把自己“活”成了古城墙下最坚实的砖石,用二十载春秋的赤诚,在钟鼓和鸣里写就新时代的答案:所谓警民一家,不过是把群众的“心门”钥匙,一寸寸捂进自己的胸膛。
责任编辑:陈沐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