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7时下井,16时返回地面,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陕煤韩城矿业象山矿井电工高级技师金江像往常一样,依旧每天在地下几百米深的综采工作面忙碌。
“煤矿工人有独属自己的生物钟,即便节假日,也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他说。扎根井下二十二年,金江在生产一线历练技能,以创新破解难题,用匠心培育人才。前不久,他荣获三秦工匠荣誉称号。
扎根井下的修行者
2003年,刚从技校毕业的金江被分配到陕煤韩城矿业有限公司象山矿井采煤一队,成为一名电工。想顺利开展工作,要过的第一个难关是如何面对黑暗。
“潮湿的空气里弥漫着煤尘的气息,只能靠矿灯发出的微光走向深处,心里充满对未知的恐惧。”谈及第一次下井的感受,金江坦言。有些工作面乘坐无轨胶轮车无法抵达,还要徒步40多分钟才能到达,往往还没开始工作就已经精疲力尽。关关难过关关过。就在金江庆幸自己终于适应了环境,准备大干一场时,第二道难关接踵而至——他连最简单的故障都处理不了。
第一次处理井下水泵开关故障时的窘迫令他至今难忘。电源、控制电路……反复检查每个环节,但连故障在哪都没找到……这成了他挥之不去的心结。
为了提升技能,他开启了“理论+实践”的奋斗模式。白天泡在井下,主动干最脏最累的活,升井后则大量阅读电器维修方面的书籍。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便缠着师傅问,从设备原理到故障排查,从电路图纸到实操技巧,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技能是稳扎稳打练出来的,我当自己是个修行者,只是埋头干。”金江说。
创新破局的急先锋
“金工,变频器又坏了。”2022年的一个深夜,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寂静。原来,矿上新引进的一批变频器频繁出现检测主板故障并被烧坏,经常致使采面停产。
他泡在井下,连续两天两夜,终于发现了端倪:由于变频器输出的杂散电流干扰串入变频器监测回路,导致监测回路电路板烧毁,无法正常工作。
金江立即与厂家沟通,对变频器进行技术改造,经反复研究、试验,最终决定在电路板上安装信号隔离装置。安装后,设备运行正常。厂家根据金江的方案对产品进行升级改造,韩城矿业也将该隔离装置命名为“金江变频器远方急停隔离装置”,该装置今年4月底已进入国家专利申报程序。
创新之路无止境。金江带领团队围绕矿井安全生产中的难点,开展一系列创新攻关。陕煤集团韩城矿业象山矿井金江创新工作室先后取得80项创新成果并获得国家专利证书,1项科研项目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从业生涯中,金江主导解决电气设备维修及智能化改造等100余项难题,是名副其实的疑难杂症终结者。
匠心传承的引路人
2011年,金江在陕西省“澄合杯”职业技能大赛中取得佳绩,被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努力被认可,这增加了他继续钻研电气设备的信心。2020年,他又在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我们的机电人员技术水平较低,排除故障速度慢。”多次参赛经历,也让金江意识到了不足与差距。一个人进步不如集体进步,于是,这个机电班长当起了引路人。
他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为青年职工搭建成长平台。工作室先后培养出百余名技术骨干,不少青年职工在全国、省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中斩获佳绩。
“徒弟拿奖,我比他们还高兴。”金江笑着说。办公室里摆放的一张张证书见证了他的奋斗历程,但更让他骄傲的,是工作室成员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
匠心不是天赋,而是日复一日的专注与坚持。从职场小白到三秦工匠,金江用坚守诠释了“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职业精神。“我将带领团队继续在矿山深处精耕细作,在井下巷道里丈量人生高度。”他说。
责任编辑:陈沐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