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色
渭北高原上,漆水河两岸,生活着靠天吃饭的乡民,独特的生存环境,艰辛的生活道路,使他们的性格中既有节俭和谨慎的一面,也有一种独特的乐观主义精神。
麦子是山地最重要的农作物。三夏大忙时,经过割麦、摊场、碾场、扬场,就进入晒麦环节了。晒麦,顾名思义,就是将刚收获的麦粒薄厚均匀地铺展在晒场上,利用初夏火热的阳光,让麦粒中的水分充分蒸发,以利于长期保存。或许是晒麦时已没有割麦“龙口夺食”那么紧张,乡亲见面时的问候也由平时的“吃了吗?”改成“收完了吗?”最后总在谈笑中说,又是一个丰收年,而不管当年实际上是丰产年、还是歉收年。如果说这是乡亲们把乐观表现在口头上,那么,他们还会把乐观表现在行动中。
要把麦子晒干,通常需要五天左右时间,夏季晚上又比较潮湿,所以每到傍晚,人们又会把晒场的麦子堆成锥形,这时会不约而同地在每个麦堆圆形的底部,侧着木锨画上一个圈,表示把麦子圈起来。再用木锨把锥形的顶部拍平,然后用木锨的刃部工整地在麦堆的顶部刻上个“十”字,表示丰收了,可以收获十担麦子。在过去的年代,这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乡亲们就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出了对丰产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亲们的乐观主义精神,还表现在红白喜事的吃席上。记得小时候,乡村人的日子普遍不富裕,平时的饭食,大多是少盐缺油的,肚子里没多少油水,特别是小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年龄,嘴就显得特别馋。似乎只有在邻人“过事”的流水席上,才可吃到美味佳肴。但“过事”的流水席,小孩一般要在倒数几轮才能上席,且一席一般是12个小孩,比正常一个席口8人多4位。但当小孩坐定时,看席口的老人总要叮嘱帮厨的妇女说,这几席坐的是村里的希望,长大了都会是人才,要走南闯北,一定要把饭菜上饱,让孩子们吃饱吃好。但据暗地观察,小孩坐的席口上的菜饭,并没有明显的增量。但看席口长辈风趣幽默的表达,却牢牢印在了心间。
乡亲们的乐观幽默还表现在日常表达的改变上。记得前几年偶然回乡,听到村里的老人把去村口乘凉闲聊,改叫成了去“上班”,把闲聊结束各回各家,说成了“下班”。这乐观幽默的表达,第一次听到时,竟然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渭北高原上的乡人是质朴实在的,但也有幽默的一面,用阳光的心态,品尝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单位:兵器工业二一二所)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