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老陕爱吃面
2024-08-13 10:48:09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吃一碗干面喜气洋洋,没有辣子嘟嘟囔囔。”贾平凹曾这样写到过。陕西人爱咥面,是出了名的。

大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能工巧匠鲁班发挥了他的“吃货精神”,创造出了磨制面粉用的石磨。从此,鲁班吃上了现扯现下的面条,也造福了爱吃面的陕西人。

陕西的面虽好吃,但面食的食材及制作过程相当考究复杂,面粉、肉类、蔬菜等大多选用当地特产,制作工序也是需要经过多次揉面、擀面、发酵等,才能制作出口感好、香气浓郁的面食。如我们常吃的凉皮、肉夹馍、擀面皮、油泼面等,软糯的、酥脆的、有嚼劲的,无论是考究的面还是特色的汤汁,都是构成这碗美食的必备素材。久而久之,陕西面食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口味闻名于世。

陕西人爱吃面,也会做面。一块揉来揉去的面,在陕西人的手里会生出成百上千种面样来。宽面、细面、浆水面、蘸水面,绿面、扯面、葱花面等等,有炒有拌应有尽有……正宗的“臊子面”不仅以“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九大特点享誉陕西,而且以它独特的食俗将三千多年的祭祀礼仪保留传承至今,堪称美食里的“活化石”。还有biang biang面,也叫裤带面,在面的家族里,它可是众望所归的老大,以“老碗盛食”,放上辣子葱花,调了酱油醋,再用热油嗞啦一声,无论“面”还是“字”,都是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剧版《白鹿原》的播出,火了剧中那碗泼辣的裤带面——几块标配的大蒜,边吸溜面,边嚼口大蒜,才算领略到了咱biang bi⁃ ang面的精髓。这些也足以验证“你给陕西人一袋面,他们能还你一整个世界”的说法。

有时候家乡的记忆,就是油泼时那一声醉人的嗞啦声……

曾记得,那时候东大街旁边有一条窄窄的巷子叫柳巷,是打工一族常光顾的地方。巷子中有两家紧挨着的是一个卖炒饼和一个卖牛肉面的,味道都不错,由于环境比较简陋,也没有什么门头和名字。回忆起来,只清楚地记得卖牛肉面的是一位中年大姐。这么一个不起眼的面食店每每到了饭点都需等座排队,吃面的打工族远远超过了邻店吃炒饼的。

老板大姐的记忆力让人很是佩服,店里人多时,坐着站着等的三五十号人,要辣子的、不要香菜的,加面的、加肉的,大碗的、小碗的,一溜碗摆过去放在案板上,等面弄好端过来竟然分毫不差,让人暗自咋舌。而生意如此红火当然和东西好是分不开的,面尽管出奇的硬,但嚼起来却十分筋道。拉面的师傅不管人再多,依旧忙而不乱地把面拉得长短厚薄粗细均匀。

而真正勾人的不全在面上,还有她家那勺调面的臊子。尽管也就是牛肉块、莲花白、豆芽等稀松平常的东西,入口确是生香,肉烂菜脆,酸辣顺滑。吃毕,再喝一碗面汤,全身舒坦,让人欲罢不能,常常念想。几十年过去了,地方换了一个又一个,门店也越开越大却依然门庭若市,人满为患。

后来由于知名度不断提高,便以曾经的地域而叫成了柳巷面,沿用至今。已经记不起是什么时间带儿子去吃的第一次,而现在他也会时不时吆喝着要去吃柳巷面。喜欢柳巷面的食客们总能将它从城市角落里挖出来,义无反顾地加入店内拥挤而壮观的吃面队伍中。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面食慢慢地变成了我们老陕的一种信仰,无论吃遍多少山珍海味,记忆里最美味的还是那一碗面。这一碗面,包含了这座城市的市井文化,百年的传承,更是藏着这座城市的精魂。

人生如面,经得起摔打,才能耐得住沉淀。□刘燕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