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慧春
我时常会想一个问题:在这个影像传播盛行的时代,想选择用文字描写一幅美景、呈现一段旅程、写实一份情感,到底还能写点儿啥?又该如何写呢?
但也在琢磨,照相机发明了,绘画没有消失,它成了艺术,一种创造的写实。飞机满天飞、汽车满地跑、发达地区无人机也在半空穿梭,但马拉松没有消失,它成了一种运动,几十里的路,用脚步一寸寸地丈量,身心所体验到的挑战、成就、满足只有亲历者知道。那用文字来表达你走过的、看到的、遇见的种种,所有经历的一切,就在你心里发生了。
用文字品一景致。“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是唐代诗人杜牧《清明》里的一句,我们小学就背过,那时候只在老师的指导下浅显地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其实这句诗不仅写出了雨的特征、雨的精神、雨的境界,更多的还有雨中行路者的心情。长大后有亲人过世,在那一天出去踏青时,对这句诗的理解应该都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读者,更会因身份、地位、心境的不同而赋予“清明雨”不同的内涵,会联想到相关的不同人、事、物,于是山水草木,云气雨丝等都会在读者的脑海里作出新的诠释。有的人读到这句诗,脑海里出现了缠绵细雨下个不停,是天在哭泣、在悲伤,祭扫的人在雨中匆匆前行,心中的哀思越来越沉重。有的人读到这句诗,心中憧憬的是雨水滋润大地,草木恣意生长,为祖先的坟墓增添了一份神圣的洗礼,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就这短短七个字,在每个人的心里掀起了不一样的波澜。
用文字读一段路。描写西湖的古诗层出不穷。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作者目光锁定在西湖中那一大片荷花里,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无边无际青翠碧绿,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再读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柳成排绿荫中穿过一条白沙堤,作者一直漫步于此,细细地观赏着白沙堤两边的杨柳,轻松而惬意。女儿游玩到此,注意到这首诗的英文翻译,是否能把当时的意境显现出来,外国游客是否能与我们一样渐入佳境?
用文字阅一世情。鲁迅先生说,读《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为什么读一部《红楼梦》会有这么大的分歧?那是因为每一个读者都是一个创造者,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都根据自己的知识、阅历、人生观对原著进行了创造,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单说林黛玉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这人怎恁地眼熟”,贾宝玉与林黛玉这段注定的情缘,就此拉开了帷幕。宝玉要和秦钟去上学,拜别贾母和黛玉,“好妹妹,等我下了学吃饭,胭脂膏子等我回来再研制”。寥寥数语,呈现了小别离都要说说话的不舍之情。黛玉第二次剪香囊,宝玉来赔不是:“我知道妹妹不恼我……若等他们来劝倒觉生分了……你要打要骂,凭着你怎么样,千万别不理我。”黛玉怎能不感动。黛玉听到宝玉和湘云说,宝钗劝他认真读圣贤书,反而碰了冷钉子,要是黛玉又怄气,黛玉拭泪,宝玉瞅她半天,说出“你放心!”三个字,这是最美的情话了。这是我提到《红楼梦》,首先出现在眼前的画面,阅读,让我产生了只有自己才能感受到的场景,也只在我的脑海中。心里有什么,才能在别人的文章中读出什么,别人的文字是面镜子,照出的是读者的意思。因为文字能唤起遐想,独一无二的遐想,我们借着遐想的翅膀勾勒出最美的图画。
阅读之于创造,就如同阳光之于花朵。花朵在阳光的滋养下,五彩斑斓地绽放,创造在阅读的激发下,开启了奇妙想象之旅。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