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忠伟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孙犁先生始终是以现实主义的革命作家身份出现的。其实,他还有另一个光辉的面影,他是一位出色的报人、合格的记者,更是一位优秀的编辑家。在长达60多年的写作实践中,他很好地把这几种角色融为一身,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从青少年时代起,孙犁就订阅报纸,利用报纸吸收外部信息,学习文艺知识。他1937年参加抗战工作,1939年调到晋察冀通讯社,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出生入死,以笔为枪,写过战地通讯、报告文学,编过副刊、杂志,写出了许多鼓舞士气、反映民众抗战斗志的作品,诸如《冬天,战斗的外围》《王凤岗坑杀抗属》《光复唐官屯之战》《游击区生活一星期》等。这些新闻作品,以激昂的文字、炽热的感情、精彩的白描、粗犷的线条,勾画出那激越的年代,在血与火的洗礼下,革命群众勇敢、坚强、善良的精神面貌,这是报人孙犁柔中有刚、刚中寓柔的美学力量,是他丰沛笔墨的历史见证。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1月17日《天津日报》创刊,他即进入天津日报社工作,创办《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经营“满庭芳”副刊,任副刊部副主任,在《天津日报》这块艺术的田园里,扶持培养了一大批作家和文艺新秀。阿凤、万国儒、滕鸿涛、董迺相等工人作家脱颖而出,推动了天津工人文学的发展壮大。同时,冉淮舟、从维熙、韩映山、刘绍棠、谢大光、铁凝、贾平凹等一批青年作家因为孙犁的奖掖,也在文坛崭露头角,很快成为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学的中坚力量。
进城初期,天津市工人和郊区农民的火热劳动生活,深深感染着孙犁。孙犁每天忙着采访、写新闻稿,随写随发,反映了新生城市人的精神面貌,这就是后来结集出版的《津门小集》。这本书留下了孙犁初踏文学新路的足迹履痕,他试图走近并进入城市工人生活,他十分认真,那热诚和努力叫人感动。他出身农村,已有的文学声名植根于农村。文艺评论家黄秋耘早在1962年的《情景交融的风俗画》文章中对此书作出了评价:“我听说这本小册子是作家在1949-1956年间,对天津市工人和郊区农民的劳动、生活、爱情和斗争……的零星记载,主要是将所闻所见,疾书为文,夹叙夹议。这些篇章甚至就是采访日记,并没有经过多少艺术加工。”这些渐变式的新闻特写作品,真正把握住时代脉搏,真实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风貌,摄取了彼时彼地典型人物的精神内质,活现出时代巨变中微妙隐秘的新闻作品,将长久地存留在历史的碑铭上。孙犁在《津门小集》后记中,有一段文字分量很重:“我同意出版这本小书,是想把我在那生活急剧变革的几年里,对天津人民新的美的努力所作的颂歌,供献给读者。”
孙犁是“荷花淀派”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无论小说散文、戏曲诗歌、书简笔记,都给人以明净淡雅、素朴纯美的感觉,既没有金刚怒目式的颐指气使,也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故作清高。尤其是他晚年的作品,清新自然,言简意丰,深得中国文章古朴清明之气韵,达到了新的高度,读来使人不忍释手。
孙犁是一位有鲜明个性和风骨的作家,他对文章,精益求精;对稿件,爱护备至;对编辑,认真严格。他视“文章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不以文章作为个人谋名争利之工具,不作违心之语,不言虚妄之事。他写文章,提倡说实话,不拿架子,不故作高深。
我爱读孙犁,爱读他的每一部作品。他的书,我几乎买齐了,有文集也有单行本。像早期出版的小开本《文艺学习》《荷花淀》,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铁木前传》《风云初记》等,我都收藏了。新时期出版的“耕堂劫后十种”和《书衣文录》,近年编选的散文选、小说选、孙犁文集等,也收藏了三四个版本。我以为,孙犁是当之无愧的二十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作家之一,他为人低调,为文诚实,一生光明磊落,孜孜以求,在文学艺术的天地里行稳致远,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