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舌头和牙齿
2025-03-03 11:24:48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侯恩瑞

  我下牙中间往左数第七颗牙齿,不疼不痒地又掉下来一块。从去年开始,不知为啥我老爱舔这颗牙,慢慢的牙齿上就出现个小洞,我的舌头每天反复巡视这个小洞,结果这天就掉下来一块,牙齿的芯终于被掏空,形成了一个坑。从咀嚼功能上看,这颗牙基本就算废了。

  举着掉落的这一小块牙齿,我在想,不是说牙齿是人身体上最坚硬的部分吗?怎么这么容易就让最柔软的舌头轻轻松松干掉了?

  据说牙齿是无机物,就像地面上的石头,所以很难像肉身一样被微生物分解,只能变质,不会腐烂。那么问题来了,人活着的时候,牙齿会因细菌、食物残留等原因变成蛀牙,形成空洞,直至坏掉。因此说,作为身体有机物的舌头和无机物的牙齿,它们最终竞争的结果终将明了,没有赢家,消亡只是时间问题。

  以上是生物学研究的科学结论,但哲学家们会想另一个问题,人类进化的时候,是先有牙齿,还是先有舌头呢?从新生儿的成长不难看出,应该是先有舌头,因为人一出生就有舌头,牙齿是后来长出来的。那么问题又来了,人老了牙齿掉光了,可舌头还在,为什么牙齿晚生而早落?古代哲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因为牙齿过于刚,而舌头柔软,得以长存。

  自从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哲学著作《淮南子》中有了这个舌头和牙齿的寓言故事,以至于历经2200年,这个寓言被反复印证,就成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

  我90多岁的太姥姥识字少,没读过《淮南子》,可她老人家过去常说,做人不能太刚强。要知道太姥姥守寡多年,独自带大母亲姊妹5个,是村里公认的刚强性子。可她最后却说做人不能太刚强,这里面包含了多少无奈,多少委屈,又浓缩了多少智慧,多少哲学。对,做人的哲学,活得够久积累下来做人的哲学,就一句话,做人不能太刚强。这个“太”的分寸,就是刚强和柔弱的分寸。

  人们一直都在追求这个分寸的把握,比如以柔克刚、绵里藏针、以退为进、琴心剑胆、能屈能伸……过去夸奖谁谁会做人,现在称赞高情商,都是这个分寸拿捏得好。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总的来说,似乎大都倾向于褒柔贬刚。柔和刚的比例,柔占比60%以上,刚则主要发挥补充作用,或者可以理解为,柔是形象,刚是工具。

  您看,以“刚”著称的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他对柔和刚内心世界的写照合到一处,便是巨擘境界。

  “站在树上的鸟,不怕树枝断裂,因为它依赖的不是树枝,而是自己的翅膀。”把握刚强与柔弱的分寸,何必刻意为之,谁也找不到这个黄金分割点。舌头和牙齿共生共存,早已经找到了和谐相处之道,尽管难免有牙齿咬了舌尖,舌头舔掉一块牙齿的情况,但有限的冲突才是生存的常态。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