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从军
今年春节我是在农村老家过的,住的时间也比较长。
按照家乡老辈人的说法,这是父亲去世后的第一年,他的灵魂是要回家过年的,我们全家如同父亲在世时一样精心准备着过年的一切。但真的到了团圆时刻,没有了父亲在一起,终究成为心中的伤痛和缺憾。我是多么盼望时光能够倒流,汇聚起往日的情景,再能看到父亲熟悉的身影,看到他见到儿女回家时挂在脸上的欢喜,听一句“回来啦,让你妈赶紧准备吃的”。如今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往,姊妹们就是这样在温暖与思念中过完了春节。
父亲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如同脚下这普通的黄土地,质朴而又厚重。父亲是上世纪60年代城市工业精减后回家务农的,从此就和土地结缘,和农村结缘,以自己的辛苦和劳碌支撑起整个家庭,和母亲尽心侍奉爷爷奶奶,为他们养老送终,在村里有口皆碑,又全力呵护着儿女们长大、上学、成家。父亲的耿直、和善、勤劳、节俭,如夜来春雨,无声地滋润着我们,影响着我们,为我们树立了做人做事的榜样。每次给家里打电话,询问他身体状况,他都说好着哩。在他去世前两个月,还在药材地里除草,实在困乏得干不动了,说让他休息一阵子,缓一缓再干。但谁也没想到,他的这一缓,竟是永远回到了大地的怀抱,再也没有起来。2024年中秋节注定将永远定格在我的心灵深处,它是父亲和我们度过的最后一个团圆节,第二天他老人家就安详地去世了。他走得匆忙而又平静,留给我们无限惆怅和追悔。从他在西安住院到去世,仅仅一个月时间,就这样阴阳两隔。尽管周围的人劝慰我们说父亲没有痛苦、干干净净地离去,是晚年修来的福,是善终,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尤其是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妹妹拿出父亲穿过的衣服,看到残破而磨得光亮的袖口和衣肘,我们再也抑制不住心中奔涌的情感,哭成一团。父亲生活俭朴,给他买的新衣整齐叠放着,舍不得穿。他总是替别人着想,我们逢年过节回老家带的点心,他也舍不得吃,分给村上的小孩,孩子们也都喜欢他,远远看见他就亲昵地称呼“老爷爷”,他总是露出宽厚慈爱的微笑。
父亲热心给别人帮忙,宁可自己吃亏,也不占别人半点便宜,这一点村上的人都非常认可。他有文化,当过村上的会计、干部,又喜欢看书,每天的《新闻联播》是必须看的,了解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和时事报道,以至于70多岁时,农村办理合疗保险,还让他协助帮办,他认真研究填写方法,不厌其烦地给乡亲们解释,帮助那些不识字、儿女又不在家的人认真填写,最后也没有什么报酬,他认为这是积德行善,无需报酬。村上人认可他,不仅是因为他的热情,更看重他的品格。平时那些在村上转街游巷收破烂、卖杂货的人,父亲总是念其辛苦,热情招呼他们到家里歇歇脚、喝喝茶,当他们看到我家门上贴着的标识时,不禁潸然泪下,不停地慨叹:“多好的一个人,怎么走得这么匆忙!”父亲去世后,姊妹们商量丧事从简,就没有通知村上在外工作的人,但有很多人还是闻讯赶了回来,以农村独有的礼遇和方式送别安葬了父亲。场景让我们全家很是感动,也使我真切感受到乡亲们的质朴和热情,给了我们失去亲人后的慰藉和温暖,也使我更增添了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我想,今后不管多忙,都要常回家看看,不能忘掉故乡这个“根”。不管走多远,都要记住这心灵中最亲切温馨的一隅。
按照乡村风俗,父亲下葬后几天里要在天黑后去坟上烧纸和燃上火堆,说是叫“打怕怕”,为的是不让父亲感到孤寂和害怕。暮色中,我们沿着乡间小路,怀着悲伤的心情走在这极静的夜里,父亲的坟冢孤寂地躺在那里,后面的山峦静静地矗立着,偶然间一两声夜莺的轻啼回荡在已经收割了庄稼的空旷田野,我深切感受到“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的滋味,也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上,亲人之间,看似离得最近,却也可能离得最远”。父亲的一举一动如在昨日,但真真切切地永远无法再见。
在秋夜透明的薄暗里,天空有无数星星闪烁,地面上燃起的冥纸和麦秸在微风里忽明忽暗,泪眼模糊里,好像与父亲促膝而谈,看到了他温和的微笑,真想在这深沉的夜里大喊一声:“父亲,是你吗?我好想你呀!”近年来,父亲耳聋得厉害,得靠近他的耳朵大声说话,感到很吃力,所以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静静听他说话,只是关心他的生活,这让我内心很愧疚。父亲出院后在我家里短暂居住,有一天我请假想多陪他一会儿,可他一直催着我去上班,说:“你不去上班,我就要回老家,不在你这儿住了。”我只能去上班,陪他老人家的日子实在是太少了。父亲在生活上很简单,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温暖如春,从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对我们发过火。在我们的读书教育上,也是极其认真的。父亲写得一手好字,端端正正、苍劲有力,经常教育我们说:“做人就如同写字,要方方正正、一丝不苟,不要潦草。”见字如面,我在上大学时,父亲经常给我写信,除了简短说一些家里的事情之外,更多的是鼓励我好好读书,学好本事,将来好服务社会。人说父爱如山,可我也相信“父爱如梯”,父亲的一封封信和一句句话,承载和扶持了我人生的每一步成长历程。
星光下,我独自在回家的路上停留了一会儿,周围万籁俱寂,夜空纯净如水,一颗颗晶莹的星星点缀在蓝色的天幕上。人们说,每个人和天上的星星对应着,仰望夜幕中无垠的苍穹,有丝丝云彩飘过,那若隐若现的星光中,我想应该有一颗属于父亲沉静慈祥的目光,在天国那边透过云雾回望人间,仍在温暖地照着我们,愿真的随我回家的有父亲的“魂兮归来”。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