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折
一篇标题为《战士心中自有责任田》的短文,刊载于1985年10月11日的《文摘周报》,摘编自同年10月1日本人发表在《陕西工人报》的一组人物通讯《英雄情怀,感人肺腑》。
1985年8月31日至9月3日,由原老山主攻营营长臧雷、“钢刀连”连长罗祥、“一级战斗英雄”史光柱和杨国跃、孤胆英雄陈洪远等7人组成的老山英雄事迹报告团,应邀来陕作报告。主要组织者是共青团陕西省委,主要承办者和主场地在陕西兵器系统东郊的三个企业俱乐部。我当时借调兵器局团委工作,被组织者确定为随团记者,可以近距离接触和采访这些英雄。没想到的是,也正是因为此次随团采访,让我和陕工报有了更深的缘分。
随团主要任务是报道报告会情况,我接触并采访过的史光柱也是一位热爰诗歌的文学青年,他在战斗间歇和致残后,写了大量诗歌作品,部分还是爱情诗。我将他的这些诗歌一部分向《陕西工人报》和《陕西日报》副刊进行了推荐,《陕西工人报》副刊选发了他的一首作品。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我原工作单位有一位职工子弟应征入伍,驻扎在甘肃天水一带,也于1985年12月随军开往老山前线。他们在天水驻地阅读过我发表在《陕西工人报》等报刊上有关老山英雄和报告团的文章,主动与我联系,希望与我进行书信往来。部队经过昆明,距离前线100多公里时,他写了一封信给我,谈到了沿途百姓对部队的支持、对战士的热爱、对他心灵的触动,以及他的思考。我将这封来信转给了《陕西工人报》,报社精心安排在1986年2月7日的春节专版,以《南疆来信》专栏发表了这篇《“战士万岁”与“人民万岁”》的前方来信,编后注明这是一位从西安入伍的战士。从感情上搭建起了职工与战士、后方与前方的桥梁,在百姓与战士之间,编织了一根深情的纽带。据这位子弟后来介绍,这封来信的发表,对后来进入“猫耳洞”的战士激励相当大,他们始终觉得,有许多读者和老乡关注着他们,为他们不断注入新的力量。
从1985年2月5日首次在《陕西工人报》发表文章算起,至今我已与陕工报交往四十个年头。感谢数十年来为我们辛勤编稿的老师,作为一名老读者、老作者,将这段往事奉献出来,愿与大家共勉。也作为报纸创办75周年的一份礼物,预祝陕工报更上层楼!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