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民
作为乡党,我与孙天才认识有年;作为文友,我与孙天才相识已久。但说实话,过去因为忙于工作,我们走动很少,了解有限。近年来,随着我们相继退休,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渐渐开始走动,有了些雅聚,也对他有了些了解,但还是知之有限。日前,获赠天才的《纯真年代——孙天才往来书信集》一书,几乎一口气看完,才算真正知其人知其文,又一次认识到勤奋成就天才的真理。
首先,该书使我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和天才都是农家出身,也有幸赶上恢复高考并考上大学或中专,那时录取率很低,大约是5%左右,从该书信得知,天才的姐妹都很勤学,但由于录取率太低,与大学无缘,令人唏嘘不已。
正因为来之不易,天才十分珍惜,正如第1封信中所说:“我每天早起都会去操场背单词、读课文。有一次,老师还在我的作业本上写了一句话:天才在于勤奋!这个英语老师姓荣,他总是说要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对学生要求很严格。遇到上课交头接耳的同学,他常常会用教棍敲桌子,脸也涨得通红,十分敬业。”再看第9封信:“自从来到西安上学,我的眼界宽阔了许多,也读了许多以前没看过的书,特别是感觉自己在中学时语文学得好些吧,对文学怀着极大的兴趣,利用课余时间和晚上读了一些中外的名著,也读了报刊上的许多文章。我在学校通讯组,平常也写点东西,与同学们做些交流,对自己的文字水平也有一些提高。”要知道,天才考上中专时才16岁,课余和晚上都用在了学习、写作上,真是一个心无旁骛、一心学习的纯情年代。
其次,这是一本记录时代发展和成长经历的好书。且看第9封信中夫子所道:“这里的同学都很有雄心壮志。当然,我也不会甘于落后。我们班有的同学都写了小说、写了剧本,这也促使我想动笔写点东西。但当动笔的时候,才感到自己的笔是那样笨拙,语言是那样贫乏。所以,这封信是想请你们帮我一个忙,就是能把农村生活中的一些故事或者是俚语、谚语、歇后语之类的话帮助收集一下。这些都是有用的素材,也是文学这棵大树上的青枝绿叶。……还有,平常在生活、劳动中听到的一些笑话、故事、方言、土语,哪怕是粗俗的,也可得空记录下来。还有像爸爸和农村的老人治家、劝学、惜时的话。总之,是应有尽有,拾到篮篮都是菜。还望你们能多听、多记、多观察,在我放假回去的时候能看到你们收集的东西,这也是我写这封信的主要目的。”由此可见,天才在中专上学时期,不仅立志文学创作,而且已从收集生活资料入手开始了文学储备。
再次,这是一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力作。他在第11封写给舅舅、妗子的信中说道:“我这里情况还好,有了工资,穿戴日用都好过从前,只是上班的活很累,都是与机械打交道。但农村出来的孩子,都不惜力气。下班后,我会打打球,看看书,与同事们聊聊天,虽然有时也难免想家,但想到今后的生活和出路,我还是要给自己加压力的。晚上有时看书很晚,兴致来时也会写一点日记和文章,生活也觉得很充实。”天才毕业工作时也不过20来岁,他没有马放南山,追求享受,而是在工作之余一如既往坚持学习,继续创作。
令人钦佩的是,天才将上辈人奖掖后进优良的传帮带家风传承发扬。第121封信中,他对在海外留学的女儿写道:“我们送你出去,最初和最终的目的和愿望,是想让你在一个新的世界里笑得美好,笑到最后。谁能笑到最后,才是笑得最好的。这是你初三时妈妈鼓励你的话,你还记得吧?”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谓家书抵万金,相知无远近。人心本无隔,万里最牵心。
该书也是新大众文艺的硕果。目前,新大众文艺正方兴未艾,充分反映出人民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人民的文艺创作将在这个时代产生影响,同时也将影响这个时代。作为出身农家、从基层到机关再到基层管理者,长期坚持业余写作、作品获得过多种奖项的孙天才,在耳顺之年退而不休且有勇气将140封家信公之于世,我想,少年老成的他厚积薄发,“庾信文章老更成”,还会创作出更好更多、接地气有烟火气的作品。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