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若星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明眸皓齿,顾盼生辉。
凝望着杂志封面上的两张照片,我还看到了她们眉宇间的凛然之气与勃勃英气。
这两本杂志问世于二十世纪30年代。
在1937年第130期《良友》杂志的封面上,刊登了郑苹如的照片。郑苹如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特工,她行刺日伪魔窟76号头子丁默邨的故事广为流传,深入人心。2023年春节热映的一部电影《无名》,其中的特工“江小姐”,人们一看就是以郑苹如为原型的。在漆黑一片的影院放映厅里,当身着一袭红衣的由江疏影扮演的“江小姐”的大幅特写,出现在荧幕上时,我感到了一种肃然起敬的震撼。江疏影扮演的“江小姐”,仿佛郑苹如的灵魂附体,出神入化,惊人地相像。当“江小姐”用软糯的上海话表达出心中反抗侵略者的坚硬内核时,进而想到了她即将面临香消玉殒,真是让人黯然神伤。
胡兰畦出现在《良友》杂志封面上的时间,比郑苹如早许多年,因为她比郑苹如大许多岁。胡兰畦早年曾经拒绝过军阀杨森的求婚。作家茅盾听女友秦德君转述此事后,就写出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虹》,书中娇美而刚毅的女主人公梅行素,便是以胡兰畦为原型。在北伐时期,胡兰畦报考了武汉中央军校女生队,与赵一曼成为同班同学。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发动“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胡兰畦自告奋勇在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开办的女工补习学校中招募女青年,成立了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1937年10月5日,胡兰畦带队到淞沪会战宝山、罗店前线,做战地宣传鼓动和战地救护工作。胡兰畦组织队员们发动群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上前线救伤兵、运弹药,还经常帮一些士兵写家书,帮助老百姓在前沿阵地抢割水稻。她们根据战场抗敌英雄的事迹进行文艺创作,现场为官兵演出,写了很多通讯报道及战地速写在报刊上刊登。在前线期间,胡兰畦记述了很多基层官兵的英勇事迹并予以报道,其中以《神勇斗士廖宝财》一篇最为生动。此文刊登于1938年1月11日由中共中央长江局主办的《新华日报》创刊号第三版上。胡兰畦还将抗日勇士英勇杀敌的故事加工编写成京剧《大战东林寺》,在前线慰问演出,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她还和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一道赴战场实地采访,合写了《两下店第一功》《川军与抗战》《川军在前线》等优秀通讯,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胡兰畦的传奇,几十年来,一直在故乡川西川南的民间流传着。
美丽动人的封面女郎,在中华民族国难当头、岌岌可危的艰难时刻挺身而出,担当大义,甚至以鲜活的生命、淋漓的鲜血交付,诚为吾民族巾帼英雄之骄傲。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写作此文,谨以纪念。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