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陕西文坛的常青树 ——读《论吴树民与吴树民论》
2025-03-31 10:21:22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郝振宇

  几个月前,第一次拿到沉甸甸的《论吴树民与吴树民论》,当晚就一气读了大半宿。本书收录了胡采、杜鹏程、李若冰、周明、王愚、李沙铃、邰尚贤、肖云儒、李星、雷涛、党永庵、赵熙、朱鸿、商子雍、马涛、常智奇、孙英钧等包括陕西省委宣传部两届常务副部长、陕西省三代评论家等百余位文坛大家,在跨度达三四十年里对吴树民作品和为人的评述219篇中,精选出的81篇;同时也收录了吴树民为60多位文坛师友写的书评、传记、序言54篇。这种别出新裁的编排,既告诉我一个个省内外名家眼中的吴树民,同时也展示了吴树民对省内外文坛的关注、评价和交往。让我对这位尊敬的文坛老将有了更全面立体的了解。

  利用几个夜晚读罢此书,不由发出一声赞叹:吴树民是一个巨大的文学现象,是一个需要重新认识的重要作家,更是陕西文坛的长青树、不老松。

  认识吴树民先生是我刚从政府公务员转到媒体当记者不久的1987年秋季,当时三原县邀请省上各主要媒体领导参加一个活动。由于当时我服务媒体的老领导公务在身,任务竟落在我这个初出道的小记者身上。当时代表县上负责接待的便是吴树民,他四十出头,典型的关中汉子形象,英俊干练,身着白色衬衫深色裤子,笑容满面,与省上各媒体朋友热情交谈,显得很是热络熟悉。

  那天具体采访什么早忘了,但记得吴树民先生带领大家去了“宴友思”食品厂等好几个企业,如今已是三原县城主街道的地方,当时还是一片玉米地。听同去的媒体朋友说吴树民还是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更是令人诧异又肃然起敬。要知道当年全社会正盛行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热,省市政府机关大学生都不多见,县上中专生都是稀缺,何况还是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呢!这些都引起了我的好奇。

  自从结识了吴树民,便对他关注起来。先是他发表在国内、省内各大媒体的一篇篇重头报道、文章,成为我学习新闻的范文;继而他佳作不断。1988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报告文学集《深沉的爱》。1990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长篇报告文学《“囚犯”的苦恋》和诗集《玫瑰色的夜》。特别是《“囚犯”的苦恋》,写三原一位优秀农民企业家、省劳动模范曲折起伏的传奇人生,引起文坛轰动。陕西人民出版社和省文联、省作协等五单位还联袂在止园饭店举办了首发式和座谈会。

  正当大家为一名记者成为报告文学作家感叹不已时,忽然发现吴树民散文又接二连三发表于国内各大报刊,被收入《中国散文大系》。接着他的小说也接连获奖。2014年煌煌五大卷208万字的《吴树民文集》出版后,他又接连推出60多万字的《故乡的风华》,全景式地展示了家乡的山川形胜、历史人物、民风民俗。近年来,他又将他走出国门的游记结集出版《域外的履痕》,系统介绍了他走过九国的所见所闻所得,在游记写作上别开生面,使他的作品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实,吴树民的创作生涯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而且是新闻、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全能。当时我还上小学,从报刊上没少读他的文章,只是那时许多作品不署作者真实名字,自己读书看报也不注意文章的作者罢了。

  在前不久的一次聚会上,与吴树民交谈,得知他生于1945年,与我母亲同庚。屈指算来已是八旬老者,令我大吃一惊,感叹岁月易逝,青春不在。但吴树民谈起国际国内问题如数家珍,思维敏捷,其清醒认识和睿智,令我感佩不已。

  笔者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自身虽乏建树,但阅人多矣。当年认识吴树民时,先生正当盛年,而我还是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如今先生已是耋耄老人,而我也退出了工作岗位。深感人生有限,毕其一生在一个领域能作出突出成绩就算出类拔萃了,而他在新闻、文学乃至培养下一代上,都对社会和故乡作出了突出贡献。称吴树民先生是大儒,是乡贤,实至名归。

  我曾多次为吴树民先生抱屈,认为他作为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一生在县城(尽管是关中名县)工作实在是大大屈才了。要知道当年改革开放之初,普通大学生在省城乃至京城都非常吃香,何况还是一个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居然在当时环境下从事了一辈子为人作嫁衣的工作。

  据我所知,当年不是没有人发现这个人才,多次设法都由于种种原因而无可奈何。从个人发展角度,我不能不为吴树民惋惜。假设当年他能离开三原,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环境,加上他的勤奋和努力,其前途和发展可以想见;但从对报效家乡而言,则三原从这个优秀的人才得益多矣。他为出现过李靖、于右任这样大德大贤的三原县,撰写过数以千计的文章,作出卓越贡献,将永远青史留名。吴树民没有辜负三原这块热土,同样,三原会为有吴树民这样的优秀儿子而骄傲。

  《论吴树民与吴树民论》一书文图并茂,资料丰富。它让我更深更多地了解吴树民,更增加了我对这位亦师亦友的忠厚长者的敬意。此书也为陕西新闻史、文学史增加了史料。吴树民将来肯定是撰写陕西新闻史、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一个巨大存在,这两史也理应给他更好的评价和更高的地位。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