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又是一年麦收时
2025-07-23 15:21:39来源:陕工网
字体:【 】     分享到:

  “布谷、布谷……”布谷鸟的啼鸣穿透云层,农谚说,“布谷叫,麦收到。”我带着女儿来到村口的田地里,金黄色的麦田一眼望不到头,一台收割机正穿梭在麦田里,风吹过,新鲜的麦香裹挟着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又是一年麦收时节,这片土地一如既往地热烈而繁忙。

  “妈妈,收割机把麦子‘吃’进去了,直接就吐出了麦粒。”女儿看着这场景不禁发出感叹。

  “这就是现代化科技的力量,以前啊,人们要弯着腰,用镰刀一把一把割……”在给孩子解释的时候,往昔收麦的场景,如同老电影般在脑海中一帧一帧地回放。

  儿时的麦收时节,是乡村最壮观的劳动交响曲,是镌刻在岁月里最生动的诗行。那时,机械化的浪潮尚未席卷乡村,镰刀与汗水是收割的主角。提前半个月,祖父就将镰刀磨得锃亮,把各种绳子准备好,将扬麦的木锨、簸箕、扫把等工具放置到位。天还没亮,全家人就摸黑起床,脚步匆匆迈向麦田。祖父一垄,父亲一垄,并排弯腰,锋利的镰刀唰唰舞着,麦秸秆咔咔断开,左手搂、右手割,从右到左割一抱,三抱捆一个麦把。祖母和母亲则负责将麦把捆好,整整齐齐放到架子车上,祖父割麦很快,被邻居称作“收割机”。他就像一头老黄牛一样,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永远不知疲惫。我和弟弟也闲不下来,拿着布兜在地里捡拾散落的麦穗。麦茬不时地钻进凉鞋里,扎得脚伤痕累累,即便是那样,我们也不会偷懒。记忆中,那时候的太阳好毒辣,晒得人汗水直往下淌,但是大家都不希望下雨,因为一下雨就没法收割麦子了。

  架子车装满后,就被一趟一趟拉到了晒场,金黄的麦垛如小山般堆积,然后,拖拉机的轰鸣声在晒场上回荡,巨大的石碾在麦堆里一圈圈来回碾压,最终麦粒簌簌脱落,在地面铺就一层金灿灿的地毯。

  夜幕降临,晒场就成了全村的欢乐场。祖父总说:“麦收时节的月亮最亮。”果然,皎洁的月光为晒场披上银纱,随后,晚风也为大家送来了阵阵凉意。各家各户在自己的区域里,开始借助风力扬麦子。祖父是扬场的好把式,只见他手持木锨,迎着晚风将麦粒高高扬起,麦糠与秸秆随风飘散,金黄的麦粒像细雨般纷纷落下。祖母在一旁用扫帚轻轻掠过麦堆,动作娴熟得像在跳一支古老的舞蹈。我们这些小孩不敢独自回家,在麦垛间追逐嬉戏。累了就躺在松软的麦秸堆上,在大人们的欢声笑语和虫鸣声中不知不觉进入梦乡。

  如今,联合收割机的轰鸣声取代了镰刀的沙沙声,但那片麦浪中的旧时光,永远是心底最温暖的牵挂。那些在麦收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如同散落在岁月长河中的明珠,无论时光如何冲刷,依然熠熠生辉。(张艺娜)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