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建平
每每听到有人说我是作家队伍里摄影水平最高的摄影家,摄影群体里文学创作水平最高的作家这句话时,我怎么听都觉得是贬义,仿佛有“不务正业”之嫌。特别是大伙问我是如何做到成功跨界兼容时,我甚至不知如何回答为好。一直以来,我认为两者并不冲突,是有共性的。
文学创作与摄影看似分属不同领域,却在本质上有着深刻的共通之处——艺术。它们都是人类用独特方式捕捉生活、观察世界、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摄影艺术,都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刻,而是创作者主动选择的结果。文学通过筛选词汇、句式及故事情节,从烦琐庞杂的生活中提炼出有意义的文字叙事;摄影则凭借构图、光影和瞬间的捕捉,在万千景象中框定最具张力的画面。这两种“选择”背后,是创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和审美判断,让作品在有限的形式里承载无限的意涵。
用形象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为艺术。艺术也是文字创作与摄影创作两者共通的语言。文学中一个精准的动作描写、一句含蓄的对话,能让人物立起来走进读者的世界,让情感沉下去引起深层的思考;摄影里一片落叶的姿态、眼神里的一丝波澜,能在无声中传递复杂的情绪,拉近距离,带来无限遐思。这些细节不依赖宏大的叙事或壮阔的场景,却能直抵人心,让读者或观者产生共鸣,因为它们触及了人类共通的生命体验。
这里我想说,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视觉冲击感强的摄影作品,都懂得给受众留下想象空间。文学不会把所有结局说透,而是用省略号、隐喻让故事在读者心中延续、回味;摄影也不会填满画面的每个角落,适当的留白、模糊的背景,能让主体更突出,也让观者有机会代入自己的理解。这种“不把话说尽”的智慧,让作品超越了单一的解读,拥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说穿了,文学创作和摄影艺术的共通性,在于它们都是创作者“观看”世界的独特方式,也是“表达”自我的桥梁。无论是用文字编织梦境,还是用镜头定格瞬间,核心都是对真、善、美的追寻,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这种共通的精神内核,让不同形式的艺术得以相互滋养,也让人类的情感与思考有了更多元的呈现方式。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