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局长去世了,他觉得无论如何应该去吊唁,毕竟在老局长手下工作过一年多。吊唁时有一项内容是送帛礼,但是送多少,他不知道,送少了怕被人笑话,送多了又有些心疼。家里至今还背着房贷,生活压力比较大。为了解帛礼的“行情”,他想从侧面打听一下。
给一位去过老局长家的原同事打电话:“你刚才随了多少钱的礼?”对方没有回答。
以为对方没听清楚,他又问了一遍:“你随了多少钱的礼?”
“你问的是想咋呢?啥意思?”没想到这个平时和他关系不错、对他还算尊重的同事突然爆发了,气急败坏、暴跳如雷……
他一下子蒙了,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捅了马蜂窝,吓得小心翼翼地回答:“没事,我就随便问问。”
“我就是没给他随礼,咋啦?说老实话,不是我一个,好多人都没随,都是只到灵堂鞠个躬就走了。大家都说局长老婆对局长不好,尤其是在局长患病期间,怠慢甚至虐待丈夫,像这样的人,我凭什么给她随礼……”正在他迷惑不解的时候,对方怒气冲冲地说话了。他这才明白,自己无意中戳到了人家最隐私的地方。
来到逝者家里,家里冷冷清清,老局长那个定居国外的独生女儿一个人跪守在灵前,老局长的老伴一个人坐在客厅啜泣,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出出进进在帮忙料理后事……说句实话,还不如村里一个平头百姓的葬礼。
不知怎么地,老局长冷冷清清的葬礼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么也忘不掉。按说,老局长好歹也是县上一个科级干部,况且生前为人不错,去世后吊唁一下,花点钱送份薄礼,对逝者表达尊重和怀念之情,也就三五百元的事,大家至于这么斤斤计较吗?!
一年后,有一次和几位原同事聊天,聊着聊着,聊到了“世态炎凉”这个话题上,他不禁又想起了那件事,忍不住就想说给在场的人听。
“给大家说一个故事。那一次,老局长去世了,咱单位有的人很有意思,吊唁时不行礼只鞠了个躬……”他说。
“你说的是谁?”坐在他对面的一个人似乎很感兴趣,讪笑着问。
“我不能说这个人的具体名字,但我可以再现一下我和他通话的经过。现在,假设你就是那个没行礼的人,咱俩来模拟一下当时的情景,模拟完,你就什么都知道了。”他说,对方点了点头。
……
“别说了!”刚模拟了二三句,对方就莫名其妙地大声制止,一脸愠怒。
“怎么了?”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你这不就是在说我吗?”对方冷冷地看着他。
他想解释,想说我没有说你,我真的只是再现当时的情景。然而,还没等他开口,就被对方粗暴地拦住了,对方说:“你不用拐弯抹角地编排我,我那天就是没给他行礼,人都死了,行礼有什么用?”说得慷慨激昂、理直气壮。
“况且,又不是我一个,那天好多人都没行礼……”对方还想继续说下去,被他挥手制止了,他不想听这些。
“好多人都没行礼?”连续两次听到这句话,他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于是便向一位关系要好的朋友诉说。
听了他的介绍,朋友说,很多人平时之所以在乎局长,其实看重的是他手中的权力,因为他的权力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当局长手中的权力消失时,谁还愿意再浪费自己的财力、精力、时间等资源去讨好他呢?每个人的资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当然应该用在“刀刃上”。我们单位有人给领导去送礼,走到半路上,听说领导已经退居二线了,马上把名贵烟酒换成了一把香蕉。
假设一下,如果这个局长没有退居二线,如果死的是局长的老婆,葬礼肯定会隆重而热烈。退一步讲,即就是局长退二线了,一部分人看在局长的面子上也会去老婆的葬礼上表示一下。然而,死的偏偏是局长本人,这样一来,大家觉得反正人已经死了,行不行礼死者也看不到。加上他老婆在外地工作,女儿定居国外,和大家不熟悉,甚至和有的人根本就不认识,指望这母女俩以后还礼,基本上不可能。所以,一部分人不随礼的做法也能理解,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至于说局长老婆虐待局长,大概率是一种借口,为自己不随礼找个体面的理由而已……朋友娓娓道来。
朋友的话似乎有一些道理,问题是,凡事瞒得了别人瞒不了自己,如果真的这样做了,自己的心里能安宁吗?(秦永毅)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