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活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把追求肉体层面的满足和享受作为主要目标的生活,为物质生活。这是第一个层次。这个层次还可以细分,按老子在《道德经》第12章所言“圣人为腹不为目”,可以分为“为腹”和“为目”的物质生活。“为腹”,就是满足生命的基本需求。尽管老子一再强调要清心寡欲,但在这一点上,老子的尺度还是比较宽,也讲究人性化,并不是一味要人们三餐粗茶淡饭,穿着破衣烂衫,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可以享用丰盛甘美的食物,穿着华丽暖和的衣服,居住安全舒适的房子。但总的原则,能维持自己的生命需要即可;至于生命需求之外的呢,来也不拒,随缘就好,绝不去孜孜以求。这是“为腹”“为目”呢?就有孜孜以求在里边,人为地强求。强求什么?《道德经》第12章,老子所谓的“五色”,是眼目的享受,“五味”是口腹的享受,这也就是说,老子所谓的“为目”,实质上是对身外之物的孜孜以求。
“五音”是耳朵的享受;还有“驰骋田猎”,“难得之货”,都是酒足饭饱之后,更高级的人上人的享受。我们现在常说的名利权位,有人今嫌纱帽小,明嫌紫蟒长,等等,都在强求之列。“为目”所追寻的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把它们又称为“身外之物”。
生活的第二个层次,就是精神生活,是指以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丰富和充盈为目标的生活。这需要以一定的物质生活为基础,起码是以“为腹”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和满足为基础。老子在《道德经》第80章中所谓的“乐其俗”,也就是在“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之后,享受精神生活了:享受自己置身其中的生活习俗,包括特定时代的文化语境、社会环境、风俗习惯等。还有对知识的汲取,对思想的渴望,艺术的创作和审美,畅游自然观赏风景等,都是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有个特质,杜绝一切的现实功利目标,比如去观赏某场音乐会是为了获取人们的尊重,文艺创作的目的是博取名利,游山玩水是为了强身健体等,这些都算不上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本身有价值和意义,而不能人为地附加其他现实功利的价值和意义。精神生活跟物质生活在某一点上很相像,就是越追求越会觉得不满足,越追求越会觉得“胃口”越大。随着精神生活边界的扩大、深度的发掘,有一部分自觉的人,会慢慢跨入更高阶层的生活,那就是第三个层次:灵性生活。
显然,灵性生活脱胎于精神生活。应该怎么理解灵性生活?相较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灵性生活显得神秘、高深和玄远。灵性生活能够拥有并且享受的人并不多见。细加探究,大多数人与灵性生活无缘,不在外部的文化语境,而在于内在生命和灵魂的是否觉醒。也就是说,只要生命个体的内在觉醒了,有了某种生命自觉,就能够拥有和享受灵性生活。能够享有灵性生活的人,他的灵魂必是与不可思议的神秘之物,必是与不可议的天地大道建立了某种链接。在这一点上,老子为我们做了典型的示范。《道德经》第16章,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把自己内心中根源于红尘生活的一切心心念念清空,重点是清空在红尘中形成的那一套价值评判系统。这套价值评判系统以分别心、执着心、欲望心、得失心、机巧心为基础,清空到“虚极”,没有一丝一毫的起心动念。老子强调的是内心的绝对虚空,否则,怎么能保持住内心的宁静呢?真正等自己内心一念不起,不染杂尘,彻底虚静之后,开始了“观其复”:“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从天地之间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之中,体悟到它们循环往复生长变化的规律。就在此刻,天地万物,乃至浩茫宇宙,都成了老子的观照对象,都是参悟的对象。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无非就是抵达这种境界。然后,老子看到了什么?道在其中焉。他看到了大道在其中运行的轨迹。这个轨迹是什么样的?生生灭灭,循环往复。由此,他的灵魂,他的身心,乃至他的整个生命,都与大道建立了某种连接。而这,就是后来他的追随者庄子所谓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供的这个范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首先,灵性生活与红尘生活中形成的那一套价值评判系统无关。要想享有灵性生活,就得超越红尘中形成的那一套价值评判系统。这应该是灵性生活与精神生活最为核心最为本质的区别。其次,灵性生活需要有一种物我两忘的视角,也就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越性视角。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之后,显然已经抵达了这一层次。当然,他抵达这层次的目的,是悟道。而他的后世追随者庄子,把这一层次再推进一步,已经由悟道到审美了。观照天地万物,庄子是以审美的视角和姿态进行的。有《庄子·知北游》中的这一段话为证:“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在这里,天地、四时、万物等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他的审美对象。这是何等超脱、何等潇洒、何等飘逸的人生姿态啊!这分明为我们揭示了灵性生活的另一个特征:以审美的视角和姿态面对一切。
剖析到这里,大家对灵性生活已经有了大致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要想抓住灵性生活的精髓要义,不能忘了灵性生活还有一个特质:必须与信仰有关。老子在《道德经》第81章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自然的法则是有利于万物,而不为害于万物。怎么因应于此呢,信仰大道的圣人是怎么立身处世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也就是说,圣人立身处世的法则,是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而不与天下苍生相争,争什么?争名争利争功争高低。由天道到圣人,由利而不害到为而不争,这其间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境界?“无我”与“奉献”。这是灵性生活不可或缺的标签,更是灵性生活无可争议的内核。
一路梳理下来,可能有人会产生疑虑:灵性生活这么高级玄远,一般人恐怕难以企及吧?其实,有了想追寻的念头,就意味着灵魂开始觉醒。只要灵魂觉醒了,有了生命自觉,你敲门,门就为你开了。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往圣先贤享受过这种灵性生活了,我们怎么不可能呢?(赵永武)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