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能化作协那十年
2025-08-13 15:17:42来源:陕工网
字体:【 】     分享到:

  2013年春寒料峭时,几个痴迷文学的人,怀揣着追梦文学的勇气,在省作协与民政厅的门槛间来回奔走。经过数月的周旋,终于感动了“上帝”——“陕西省能源化工作家协会”的批文正式下发。墨迹尚新,却要承载整个陕西大地上钻塔的轰鸣、矿井的幽深、炼化厂不灭的灯火。批文落印的那一刻,窗外飘起了雪,纸页轻响,如矿脉深处第一镐凿开岩壁的回声——全国能源化工系统首个省级文学社团就此诞生。

  万事开头难,没有经费。做文化产业的副主席赵西中提供了一间简陋的办公室,我们从旧货市场淘来几张廉价桌椅和一台二手电脑。很快,来自陕西能源化工行业的文学爱好者们聚拢而来——神东煤炭集团公司肖峰带来了沾着煤尘的笔记本,长庆油田的李建学携着浸透油香气的稿纸,陕煤集团的张春喜提着未完成的长篇书稿,铜川矿业的杨智华从怀里掏出卷了边的诗集,延长石油集团、彬县煤炭公司、延安能源化工集团的兄弟姐妹们,把各自的故事与叹息铺陈在斑驳的桌面上。我们相视一笑,目光灼灼——原来地火深处,竟埋藏着这么多未及点燃的文字薪柴。

  “文学在重工业的钢铁骨架间,竟也能寻到容身之处?”我们用十年光阴给出了答案。

  陕煤蒲白朱家河煤矿创作基地的前身,是煤矿破产后办公楼的一间杂物室。经蒲白矿业公司同意,我们推开了那扇尘封已久的门——墙皮剥落,砖石裸露,空气中飘荡着时光的尘埃。某个创作至深的夜晚,杨智华主席突然拍案而起:“这地面,该铺上稿纸!”众人先是一愣,继而爆发出会心的大笑。在煤技校的协助下,我们清理杂物、粉刷墙壁、铺设地砖,将活动照片精心装裱上墙。这座重获新生的老房子,从此承载着矿工们饱含煤温的文字,那些粗粝的生活在稿纸上透出温润的光。有了这片扎根基层的文学根据地,我们先后与蒲白技校联合举办了“做人民的学生”读书分享研讨活动,与渭南市作协合作开展了“忆峥嵘岁月 抒爱党情怀”文学创作培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学”座谈会等系列活动。矿工们的笔尖,终于在这片曾被遗忘的角落,掘出了属于自己的文学矿脉。

  秦岭紫阁峪创作基地则展现着另一番气象。山岚氤氲,溪流淙淙。当有人质疑“写工业题材何必深入秦岭”时,一位来自油田的女作家望着层峦叠翠轻声回应:“我们的钻头穿透地层,不正是为了守护眼前的这片苍翠?”我们渐渐懂得:那些被称作“工业血液”的黑色黄金,经过岁月的沉淀,终将化作滋养万物的养分。钻机的轰鸣与鸟鸣蝉噪,输电线塔与古树新枝,在文学的世界里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和谐。依托这片灵秀之地,我们相继开展了“保护秦岭从我做起”文学采风、“诗韵秦岭书写时代篇章”主题创作等活动。作家们用笔墨丈量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交汇处,让钢铁的叙事也流淌出青山的韵律。

  与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的鸭口煤矿仅一山之隔,王石凹煤矿创作基地承载着独特的文学基因。这座“一五”期间西北地区唯一的煤炭重点建设项目,如今正延续着另一种形式的开采——在八百米井巷之外,开掘着文学的富矿。经过岁月的沉淀与打磨,这里涌现出一批扎根矿区的文学创作者。他们像开采乌金一样,在生活的岩层中发掘文学的瑰宝。从《矿长的上午》到《陕西煤老板》,从《图腾如鸿》到《无底的暗洞》……一部部饱含煤温的作品,为铜川矿业“五个一”文化工程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涵。在这片工业与文学交融的土地上,我们先后举办了多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活动:以“煤城的文学集结号”为主题,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1周年;在红色照金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党史学习教育。这些活动犹如一盏盏矿灯,照亮了煤矿文学创作的前行之路。

  十年如一日,我们像执着的矿工,在生活的岩层中开掘文学的矿脉。“能化文学征文”颁奖现场,一位采煤队长捧着获奖证书,黝黑粗粝的手指微微颤抖:“下井三十年,今天才知道,这双挖煤的手也能捧起文学的光。”台下,无数双沾满油污和煤灰的手掌热烈相击——那是千万颗心灵被唤醒的轰鸣。

  在这片轰鸣声中,属于我们的星辰正冉冉升起……

  翻开肖峰的诗集《盛开的乌金花》,每一页都如燃烧的煤核般炽热。他笔下的矿灯能“把八百米深的夜色烫出一个洞”,将钻机的轰鸣化作“大地胸腔深处的长调”。在紫阁峪的石桌上,杨智华伏案创作的《玉貔貅》,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渭北矿区的烟火气在稿纸上弥漫——那些为生计奔忙的小人物,在文字的巷道里扛起了整个时代的重量。

  朱家河的灯光下,张春喜的《方城记》引发热烈讨论。这部作品让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局与油田的荒原形成奇诡互文,正如作者常说的:“钻透地壳易,凿开心壁难。”王成祥的《黑与红》在矿区被传阅得卷了边,矿工们指着书页笑骂:“这老小子把井下的汗腥味都偷进字里行间了!”而李建学在《钻头与诗》中,让那些“石油上的人”卸下工装,露出被原油浸透却依然滚烫的赤子心肠……

  创作培训班的教室里,简陋的环境掩不住学员们眼中的光芒。一位年过半百的延长老工人,戴着老花镜,用布满裂纹的手指在窄小的课桌上一笔一划地誊写诗作。他笔下的钻塔是“钢铁的巨人向天空举杯,杯中盛满大地的体温”。讲评时,他站起身,用沙哑却洪亮的声音朗诵自己的作品。朗诵完毕,这个饱经风霜的汉子脸膛通红,眼中闪烁着泪光。那一刻,教室里的空气仿佛被点燃,所有被长久压抑的表达欲望,都在老工人这滴羞涩的泪水中,找到了尊严的出口。

  在这座用文字构筑的尊严殿堂里,总有一群默默掌灯的人。名誉主席薛跃的身影常常出现在活动角落,他总会拿出省总工会的老茶与我们分享:“地火要旺,得有人添柴。”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文学薪火相传的真谛。

  已退休多年的张永智,仍在为会员作品的出版四处奔走。他摩挲着新书的封面,动情地说:“煤矿的血肉,早该刻成碑。”在紫阁峪的研讨会上,张玉平将油田勘探图与唐宋山水画并置投影,他笑着说:“找油和写诗,都是向大地求签。”而秘书长谈美娜,十年如一日地操持会务,像燕子衔泥般细致周到。那些深夜核对名单的侧影,那些活动前沙哑的嗓音,都成了维系这个文学家园最坚韧的装订线。

  我们精心打造的作品集,每一页都流淌着大地的脉动:《黑与红》中,矿工们在千米巷道里谱写的生死悲歌,巷道如命运般幽深,矿灯刺破的黑暗里,既有比煤更黑的绝望,也有比金子更亮的救赎;《钻头与诗》里,石油工人用扳手般粗粝的文字,撬开大地沉默的唇齿,穿透岩层的不仅是钢铁钻头,更是生命倔强的追问;《炉火正蓝》《气贯长河》等作品,早已超越简单的车间记录。

  这些文字以工业的钢筋铁骨为梁柱,以劳动者的血汗为砖瓦,构筑起一座座精神的广厦。它们将冰冷的机械与轰鸣的厂房,熔铸成人类与大地角力、共生、互补的壮丽史诗。在这里,每一个文字都是地心深处传来的回声,每一页书稿都是劳动者写给时代的证言。

  十年艰辛路,唯有亲历者知其味。

  经费总如指间流沙,记得为筹办一次笔会,几位理事翻遍衣袋,凑出一叠皱巴巴的钞票,数来数去仍差一大截。最后只能硬着头皮,各自回“娘家”企业软磨硬泡。这过程犹如井下掘进,每开一次口,脸上都火辣辣地烧着尊严的灼痛。但当看到活动如期举办时新作者眼中的光芒,所有的难堪都化作了暖意。

  我们见证过太多值得铭记的时刻:神东煤炭集团30周年采访活动中,《国家煤炭》为这个世界级煤炭基地树起文学丰碑;记录延长集团矿业十年转型,用文字镌刻“油人”变“煤人”的艰辛历程;东出潼关与河南义煤交流,散文《豫西的煤海明珠》被中国作家网等多家媒体刊载。

  十年间,质疑声从未间断。“挖煤的也配谈文学?”面对这样的嗤笑,我们选择用作品说话。当带着机油味的诗集出版,当矿工的诗句引发雷鸣掌声,当油田故事搬上舞台,那些轻薄的质疑便如井口的煤尘,被文学的清风吹散殆尽。

  如今,朱家河畔的白杨已亭亭如盖,新叶沙沙,仿佛在替退休的老作者们吟诵未尽的诗行。紫阁峪溪边,年轻写作者笔下的故事,已从父辈的矿灯钻塔,延伸到生态修复的忧思、能源转型的阵痛、智能矿山的憧憬。时代的变迁,正在他们的字里行间投下新的光影。

  这十年,我们在地心深处开凿出的不仅是一条文学巷道,更是一条通向精神家园的路。那些沾着煤灰的手稿,那些浸透油渍的诗行,都在诉说着,即便在最坚硬的岩层里,也能绽放出最柔软的文字之花。

  十年光阴,在人心深处立起一座无字碑。这碑不是用金石铸就的,而是用无数个深夜里伏案疾书的身影,用那些沾满煤灰与油渍的稿纸,用地心深处喷薄而出的倾诉渴望,一点一滴堆砌而成。

  碑上刻着能源化工战线上普通人的故事。他们用文字作镐,凿开生活的岩壁,让灵魂的光芒穿透厚重的黑暗。这座碑不在高山之巅炫耀,而是深植于大地的肌理之中,与地下的滚滚乌金、汩汩原油同频共振。它无声地诉说着,即便在最坚硬、最炽热、最喧嚣的工业现场,人们对美的追寻、对意义的叩问、对表达的渴望,也从未停歇。相反,在机器的轰鸣与地火的淬炼中,这些渴望反而获得了更为沉实、更为磅礴的力量。

  十年来,文学如豆的灯火,照亮过创业时的寒夜,温暖过跋涉时的孤独。它照映着一张张被油污与煤尘覆盖的脸庞,却因文学的浸润而焕发出异样的光彩。这灯光虽然微弱,却足以穿透行业的铜墙铁壁,照见劳动者灵魂深处涌动的尊严与诗意。

  如今,灯火依然不熄。大地深处,仍有未及言说的轰鸣在奔涌——那是地火在燃烧,也是文心在跳动。这声音,将永远回荡在时光的长廊里。(谈美娜 王成祥)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