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宝华
在镇江醋博馆,品出一坛“酸”里藏的大智慧。
双节假期揣着馋虫出门,下扬州啃汤包、品“皮包水”,去安徽嗦臭鳜鱼,登镇江三山吹江风,连碗锅盖面都嗦得汤都不剩——本以为这趟旅途的“舌尖巅峰”也就这样了,没成想10月3日从扬州返程时,儿子突然亮招:“带你们去个‘酸香扑鼻’的地方!”一脚踏进中国镇江醋文化博物馆,我才算明白:原来“酸”也能酸出千年故事、百年匠心。
这地儿可不是随便的“醋仓库”,国家4A景区的牌面摆得足足的:30多亩地、4000平方米建筑,分了醋史馆、老作坊、陈列馆三大块,连空气里都飘着股“有文化的酸”。刚进醋史馆,声光电就把人拉回了公元前8世纪——原来咱老祖宗早把“酸”玩明白了,还把镇江香醋抬成了“中国四大名醋”。转到老作坊区才叫惊艳:满墙的醋坛、地上的醋缸,连木勺都泛着包浆,师傅们演示着“做醋先做酒,二十一日成醋”的古法,四十多道工序步步不糊弄,光露天存醋就得半年起,最长能放8年——难怪说“愈存愈醇”,这哪是存醋,明明是存时光!
最有意思的是体验馆,贴个印着自己肖像的醋标,拎着小瓶尝口保健醋,那味道绝了:不是菜市场那种冲鼻子的“愣头青酸”,是带着江浙糯米的甜、麦曲的香,酸得温柔,咽下去还留回甘,我家娃都忍不住多抿了两口。听讲解员说,这恒顺从1840年的小作坊,做到现在产品卖去120多个国家,华东市场一半多的醋都是它家的,连日本都想“偷师”打“镇江香醋”的招牌——我盯着展柜里那些旧账本、老商标突然琢磨:这小作坊咋就长成了“醋业巨头”?
后来在陈列馆看恒顺的发展史,答案慢慢浮出水面。哪有什么“一步登天”,不过是几代人守着“诚信”二字死磕:选米要挑江浙最好的糯米,发酵要等足二十一天,存醋要经得住风吹日晒,哪怕现在有了新设备,老祖宗的“固态分层发酵”技艺也没丢。这不就是把“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句话,揉进了每一滴醋里?原来小作坊做成大产业,靠的从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把一件事做精、做透”的傻劲儿;中国非遗的魅力也从不是“老古董”的标签,而是像这醋一样,越品越有味道,越传越有生命力。
走出博物馆时,手里拎着两瓶贴了自家肖像的香醋,心里却比揣了蜜还亮堂。这趟双节游,吃了再多美食,都不如这坛醋给我的触动深——它让我明白:不管是做醋、做企业,还是做人,守得住匠心,耐得住时光,再平凡的事也能酿出“惊艳世界”的味道。
游镇江醋文化博物馆感怀
双节同游踏锦程,
镇江醋苑惹心倾。
一坛酸韵藏千史,
三馆风华展万情。
恒顺百年承古艺,
匠心四十注新精。
非遗薪火传千代,
香透五洲誉满盈。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